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早前調查電子支付及手機錢包應用實况,結果發人深省。電子銀行服務先進、支付方式多元,大眾各適其適,幾乎無人不用電子支付,而且幾乎無人不用智能手機,卻有六成人無使用手機錢包,而且年紀愈長使用率愈低,自有其底蘊。
香港為購物天堂,零售點購物消費貨銀兩訖,付錢方式除現金外,也可以電子支付。電子支付又可區分為儲值扣數、銀行轉帳、信用簽帳三大類,實務上可再分為實體卡及電子錢包。電子錢包以智能電話作載體,可以內置或網上連結(圖1)。內置是將實體卡植入電話記憶體保密區,替代原卡支付簽帳;網上連結是以應用程式閱讀二維碼(QR code)接通帳戶,電話遙控交易。信用卡電子銀包, 例如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等是內置式;儲值卡電子銀包,例如「好易畀」、「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是網上連結式。是回調查只涵蓋儲值扣數及信用掛帳錢包,因暫未有銀行轉帳電子錢包。
發達經濟體電子簽賬普及
近年內地流動通訊發達,智能手機普及,電子錢包通行,購物消費幾乎「無機不成」。驟看香港相形見絀,其實以偏概全。早前世界銀行調查環球電子收付現况,發現經濟愈發達,電子收付愈普及。以數值統計,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成員合計有67%,其他地區只有14%至37%不等(見表)。關鍵是發達經濟體信用支付蓬勃,向來用電子簽帳,電子錢包是錦上添花。據2015年環球非現金支付(宗數)統計,北美及歐洲合計已佔57%,是有力佐證。在發展中經濟體, 電子錢包與現金(M0)交替,中國內地亦然。去年底人民幣M1(M0+活期存款)對M0 比率是7.5 倍,港元是2.7倍,皆未計算儲值支付在內。所以只有四成港人使用手機錢包,並非意料之外。
內地科網巨擘阿里巴巴主腦馬雲,在去年中的世界智能大會上道破玄機: 「中國的IT 基礎設施太差……傳統的電話實在太差,導致移動互聯網迅速崛起……才有可能進入互聯網和大數據。中國原來的商業零售環境太差,才有電子商務;中國原來的金融體系太不好, 才會有互聯網金融。」
香港不能走得太前也不能脫節
反觀香港通訊基礎設備先進、批發零售發達、金融體系成熟,不能相提並論。發展電子商貿及金融,不可脫離現實。何况香港是國際商埠,既不能走得太前,也不能墮得太後,與環球步伐脫節。
據中大亞太研究所調查所得,單獨以現金購物消費者絕無僅有,而未有智能手機者也寥寥可數,且年紀皆逾50歲,不使用手機錢包是習慣使然,乃個人選擇。對照去年中的非正式統計,私人消費開支有六成半以上是用非現金或現金兼用交易,其中信用卡佔過半,印證港人並不抗拒電子支付,而是實體儲值及信用卡已綽綽有餘。未來路向應以手機內置式為先,而非內地網上連結式為尚。
在有使用手機錢包的市民中,原因大多是方便、不用帶現金(40%),亦有指是有專屬折扣或優惠(20%),朋友或家人推薦(12%)與方便朋友或家人轉賬(12%)亦有人提及。對於手機錢包的服務,59%受訪者表示滿意,普通滿意的有34%,7%左右不太滿意。按年齡分布,青年(30歲或以下)明顯較常使用;中年(31歲至50歲)使用情况略低於青年,但高於年長者;年長者(51 歲或以上)使用率最低。統計檢驗確認,年齡組別與使用習慣有顯著關係。
在沒有使用手機錢包的市民中,34%擔心私隱外洩或不安全,33%不知道如何使用或不懂使用,23%則表示已習慣用現金、儲值卡或信用卡。對照統計對手機錢包意見,同意實體卡較安全者達57%,非常方便者達65%。至於社會上有一些說法指「香港作為先進城市,手機錢包應普及使用」的看法,則意見分歧,39%表示同意、21%表示不同意、35%持中立看法,餘下5%不表示意見。此外, 支持政府推行鼓勵政策者(44%),大多(64%)認為手機錢包安全性及可靠性是首要。
應用金融科技須因時制宜。比較亞洲主要經濟體購物消費支付方式(圖2),日本手機錢包較香港普及,非現金支付則落後;新加坡金融科技較香港先進,非現金支付也落後。內地金融基礎設施追不上經濟發展步伐,例如支票不普及、結算系統未完善、信用簽帳未成熟、跨省跨市收付繁複,互聯網金融乃應運而生,在國營體制以外另闢蹊徑彌補不足。天時地利人和俱備,流動通訊興起帶來契機,手機結合網上通訊、購物、錢包等,相輔相成且青出於藍,更勝國營供應鏈。內地手機功能三合一模式特殊,絕無僅有,其他經濟體難以效法。
「香港金融科技落後」是偏見
電子收付隱藏放帳,零售商表面上貨銀兩訖,其實是先貨後錢,因為貨款實際經銀行交收,而香港正常時差是「T+1」,即交易後一天始收妥。若供應鏈上游(生產入口批發商)不設放帳,下游需墊支成本開支,影響資金周轉。故此街市商販、果欄、的士司機等個體戶大多不願接納電子錢包付款。特區政府捨易取難,推出快速支付系統補救。銀行與錢包營運商之關係是客戶,若交收結算與同業看齊,改為無時差(T+0),勢牽涉同業清算帳戶,節外生枝。聯繫匯率制度下,衍生官價外匯買賣問題,徒增交易成本。至於跨系統交易實時清算,即使有需求,也鮮有實時提現必要,何必牽一髮而動全身?釜底抽薪,改革該等行業供應鏈,始是上策。
從中大亞太研究所調查所得, 「香港金融科技落後近鄰」是偏見, 「大眾保守不接受新科技」是誤解。其實香港是電子交易先驅,以實體卡起步,早已普及且建立信任。內地手機錢包只是現金及存款交替,香港則儲值與信用卡雙線發展,也互相交替,實際更先進。各有前因莫羨人,香港商貿金融成熟,電子收付多元發展,結合現有體制,實體卡與手機、儲值與簽帳、網上與網下、內置與連結等相輔相成,發揮整體優勢,定必事半功倍。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