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第一次到上海徐滙區豐谷路的余德耀美術館參觀。該館於2014年5月開始啟用,創辦人余德耀先生乃印尼華僑,也是當代藝術品收藏家,喜歡富概念性及挑戰性的裝置及混合媒體藝術。除了中外藏品,該美術館在設館之先,已有清晰的概念,要將中外當代藝術作有機的脈絡聯繫,並選擇與上海的國際化歷史與氛圍接軌。
藝術品不能「屈就」
展館位置在黃浦江邊,由閘口進入已見氣勢,竹場園地青葱,跟上海春天的氣候配合極了。建築物本身是座幾何圖案的玻璃房子,佔地9,000方米,原是舊機器倉庫,由日本設計師藤本社介重新設計,樓高兩層。偌大的地下展場柱立周邊,因而寛徜感盡顯。二樓展房可作靈活調度大小,我參觀的是次展覽便分作了六個展房。事實上,無論在北京、上海、廣州及不少內地城市的美術館,以及台灣的藝術展場,都有簡單,實用和寬徜舒適的美術展示空間,毋須豪華。策展人至為重視三維度是否足夠,藝術品不能「屈就」。
這一點我從策展人巫鴻的表情便能猜度。在余德耀美術館參觀了「天人之際II;上海星空」展;策展人巫鴻是我向來心儀的中國藝術史學家及中國當代藝術研究者。我拜讀了不少他研究清代的肖像圖。從藝術史家到策展人,巫鴻自有豐富而深入的知識基礎,但從館場入口的錄像紀錄可見他在策展時遇上的裝置挑戰與興奮。他對展品置身的空間、大小、距離甚至呎吋,皆要作出準確的思考,並得切合「天人之際」的主題。此主題為該館首展時的展題,以神話與歷史為軸心。巫鴻在訪問中便以時間的軸心理解當代藝術,觀察其中敍事的傾向與邏輯。但除了時間與空間等普遍式的直觀條件,他也作出了具體的選擇,即聚焦於上海出生及工作的藝術家,或回流上海作藝術實踐者。
巫鴻於展館地下大廳展設的作品便以神話為主題,最惹人注目的是入口處藝術家卡特蘭的《菲利克斯》。這只容易使人誤以為是巨型恐龍骸骨的聚乙烯玻璃纖維雕塑,其實是藝術家以一只家貓骨骼為藍圖的巨型骨架雕塑,而菲利克斯即是卡通貓的名字。策展者的時間維度,便是以作品為童年記憶,投身化成的「驚奇」。
神話的外現明顯的作品之一,也是地下展廳中央的「知天命」。作者張洹把一堆毛巾塑成了多隻動物身軀,堆成一個高達天花的巨型毛皮雕塑,觀者不單難分牛馬,也同時見到高處一張巨型人面,正俯視着仰望「他」的觀者,並發出濃烈、中人欲嘔的皮革氣味。策展者以此為人獸混合的肖像,表達了當代人存在的荒謬感。
巫鴻妙說「神話」:以直覺、幻想、禪觸及感性的不可言傳的層次,涉及哲學、心理與宗教;化身為藝術,便是個性化語言的追求。
(待續)
(封面圖片:余德耀美術館官網圖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