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林鄭的三個施政錦囊

我安靜的聽取林鄭親自宣讀的施政報告,這是我自香港回歸以來第一次這麼專心的聆聽特首宣讀施政報告。

這幾天,香港的市面相當熱鬧,一方面十、一國慶黃金周,加上與中秋佳節雙併的影響,旅遊部門統計來港旅客,比往年約增加百分之六,另方面臨近政府發表施政報告,不少市民、團體,透過請願甚至遊行,表達對林鄭政府首份施政計劃的期盼與訴求。今天是星期一,我也在此湊湊熱鬧,寫下三個給林鄭的施政錦囊,待星期三與她的施政報告核對一下,便可檢視一下港人未來命運。

第一個錦囊

與「養老、護老」有關。

記得20、30年前,有一群學界朋友,為了自身打算又好,為了學界朋友的將來也好,展開一個合資活動,計劃是集資在內地選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建屋,設養老院,甚至購置墳地,集資規模相當大,結果如何,由於當年我還年輕,賺的錢也不多,養妻活兒要緊,無暇為今天的安老打算,沒甚留意,但回想起來,不禁讚嘆一聲,不計成敗,他們的高瞻遠矚也值得一讚。

現在社會有所謂「一小時生活圈」,香港交通愈趨發達,稍後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基建落成後,港府與內地地方政府合力尋找一些宜居之處,共建港人養老處所,做一些養老、護老建設,擴大港人宜居範圍,也可算是德政吧!

香港缺乏人口政策,向為學者詬病,在我來說,人口政策可簡化為「走出去,引進來」,即是說人口流動的方略,在香港,大家都說「生於斯、長於斯」,甚至自豪說「老於斯、葬於斯」,但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青年人的前途,不能走出去,也沒有引進來,是禍是福?

第二個錦囊

承接這個思路,第二個我給林鄭的錦囊是「安居、樂業」。

香港地少人多,向來令政府頭痛的問題,離不開居住,也因為我們走不出去,也無心於走出去,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業的選擇,便趨於狹逼,在今天,也就是「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港府與內地地方政府若能合作,發展所謂大灣區,讓港人尤其是年青人創業、就業,居住的空間得以拓濶,不是甚佳的想法?有一句體育用品宣傳用語Just do it,我在此也想引用,林鄭,Just do it !

第三個錦囊

提起年青人就業,我提出的第三個錦囊是「學業」;香港人往往把學業與就業分開來看,好處是在選擇進修學科時可以較忠於自己的興趣,正如一些流行了相當日子的笑話:「父親對兒子說 :我不再干預你讀大學的選科了,畢竟你在大學畢業時都會失業的。」但理想歸理想,現實是你可以選擇的學科,最終還是與就業有關,譬如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近代很多學科,在畢業前都需要實習 ,若沒有實習的場所,大學當局開辦該科一定甚為困難,在香港,你讀醫科、會計、律師,找實習場地不難,酒店、商務也頗容易,但尖端科技與工程方面,便較為困難,愈是這樣,學習時的選擇愈少,出路便更狹窄,對香港這個面向世界的城市,是好消息?壞消息?當然我們可以出國留學,但這種「走出去」,因為很多的留學的青少年不能學成歸來後學以致用,所以沒有「走回來」,這便是人才流失。假如我們香港人,在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得以實踐後,我們的年青人有更多就業空間,即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多的學習點,我們的年青人不一定要出國留學,在附近的內地城市,也可以學習農業、畜牧、礦務工程、生物科技、尖端電子工程、航天科技…..重要的是學習時可以實習,及學成後可以回港,留港服務。

以上三個錦囊,我發出去了,第二天休息一下,等待第三天 林鄭發表施政報告時驗證一下,便可預見我心目中的港人命運……。

好了,星期三到了,我在星期一用「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在「養老護老」、「安居樂業」、「學業」等三方面,發出三個檢視林鄭施政報告的錦囊,是時候驗證一下她對於拓濶港人生活、安老、就業、學習等各方面的空間的功力了。中港融合,資源互通互補,是需要政策,有遠見的政策去配合的。

今天11時,我安靜的聽取林鄭親自宣讀的施政報告,這是我自香港回歸以來第一次這麼專心的聆聽特首宣讀施政報告,她用了約40分鐘,字正腔圓,滿帶感情的讀出了她第一份施政報告的撮要版,我感到她及團隊施政的用心及前瞻性,但一如所料,內容並沒有我心目中重要的「 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 在她的撮要版中,我聽得到的,她提了「大灣區」兩次,「深圳」一次。當然,這是本港的施政報告,不一定要提 「大灣區」、「深圳」,但假如林鄭真如她所說,重視青年人的三業,即學業、事業、置業,叫青年人多走出去,不能不預作設計,老年人的走出去,也是重要。我們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另方面發展「引進來」,這才會讓香港的城市設計及人口政策,更具創新及開拓,而香港才能真正成為「宜居城市」。

林鄭說公務員要有破格思維,政府施政要以人為本,無微不至,這樣,我提出的三個施政錦囊,便是政府不能忽略的重大議題,我期望明年林鄭的施政報告,會認真思考及接納我今天提出的三個錦囊。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