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有識之士也很多,他們即使對中國所提出的還沒有清晰藍圖的「一帶一路」戰略並不滿意,在外交場合中也不會簡單地讓不滿輕易表現出來。
從媒體上看到,印度國內對於「一帶一路」的反應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是認為應該參與「一帶一路」的有關建設。比如說,印度已經在和中國探討建立一條從西北部的新德里到東南部的金奈(Chennai)的高速鐵路,這是個積極的反應。持這種主張的人認為參與到「一帶一路」的某些項目,反而能夠得到發言權和影響力。
第二種是認為中國根本就是想入侵印度洋,在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緬甸,尤其是巴基斯坦,都想尋求港口,並從某些港口修建鐵路通往中國;中國在中亞也是在分散俄羅斯和印度在這個地區的利益。這部分人認為「一帶一路」戰略不利於印度,因此印度應該杯葛和抵制它,使中國沒有辦法順利地實施這個戰略。從這個角度出發,印度和日本、美國有時表現的特別熟絡,目的是希望靠美日的牽制,使中國的海上力量無法在印度洋充分發揮。印度在和俄羅斯、伊朗甚至是土耳其的交往中,也有類似的動機,希望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力不要太大。這並不是說印度喜歡讓美、日擁有對印度洋更多的發言權,或者是讓俄羅斯、伊朗、土耳其在中亞更有勢力,而只是「遠交近攻」的一種謀略運用。
第三種是認為印度作為一個大國,不應該輕易表態。應該先看中國走哪幾步棋,如果中國的棋走的不好,印度就不必反對了;如果中國的棋走得很好或者很合乎印度的利益和理想,印度也可以考慮更積極地應對。所以現在不宜表態。
中印關係的基調
這三種取態究竟哪一種會被當今的印度政府接受或者採用呢?目前還看不清楚。但是我們可以從近50年來中印關係的基本走向中找到部分答案。
首先,中印的領土邊界紛爭幾十年間都沒有取得過真正實質性的進展。當前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都在強勢政府的領導之下,沒有一方會作出足以令對方滿意的讓步。所以中印在領土爭端上不可能在短期內取得重大突破。擱置領土爭端,尋求文化和經濟上的交流與合作是雙方都已同意,並且切實可行的方向。
其次,印度最大的敵對力量來自巴基斯坦。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是印度和中國關係無法大幅提升的原因之一。此外,印度對阿富汗的局勢非常關心,總希望發揮影響力。這個關心的程度未必低於巴基斯坦對阿富汗的關心,只因為印度和阿富汗之間隔着巴基斯坦,所以沒有辦法完全表現出自己的力量。但是無論如何,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上海合作組織的觀察員國家,不久就將成為正式會員。巴基斯坦和印度關係的任何改善,一定會有利於中國和印度的關係。
美人之美,各美其美
今年3月印度主動提出的一個包括印度洋邊緣區在內的「棉花之路」計劃。棉花曾經長期是印度的主要出口產品,一如絲綢之於中國。絲綢固然銷往許多地方,但是屬於奢侈品,而棉花則是必需品,銷售的地方更多。所以印度現在提出的「棉花之路」可以和「絲綢之路」互相媲美,甚至互相競爭。
然而,絲綢並不是中國唯一的外銷產品。從唐朝開始直到清末,瓷器也是中國外銷產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葉同樣是如此。所以對中國來講,「絲綢之路」這個名詞只是一個簡單易明的符號。
既然中國有絲綢、茶葉、瓷器,而印度有棉花和香料,那麼中國和印度何不設法「美人之美」,在以後的來往時互用對方熟悉的名詞?假如一時還不願意「美人之美」,雙方至少也可以「各美其美」,各人用自己喜歡的名詞吧!
在這個層次上講,英語的「One Belt and One Road」倒是提出了一個模糊處理的模式。說的是「One Belt」和「One Road」,並沒有說是哪一條經濟帶,是什麼路。假如中國和印度在這幾個名詞上能夠達成某一種共識,那麼心理上可能就更加輕鬆,而「一帶一路」這個戰略的實施,對中國和印度就可能都大有好處。
在中國和印度各自現代化的過程中,可以合作和相互借鑑的地方很多。對碳排放的管控和治理空氣污染就是一個明顯的項目。
以我自己在北京和新德里的親身體驗,兩國首都的空氣都讓人很不舒服和看不清楚前方。
但願雙方的精英都能夠撇開污濁空氣造成的惱人氛圍,創造一些沁人心脾的課題。更希望兩國的領導人都不要被灰濛蒙的空氣阻礙了自己的視線,看不見就在喜馬拉雅山那邊的合作夥伴。
五之五・系列完
(封面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