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研究生的教學者都知道,這族群「後生可畏」。他們有志於學術或科研,閱讀像海綿般汲收。在校園安靜專注的環境裏,暫且能把世事放置一旁,用僅夠生活費學費的研究生金,花上三五年完成最高學位。
一生最美好的時光
如此的生活基本但智性活動豐盈,在正常的心理狀態裏甚至可能是在度過着一生最美好的時光。許多學者回顧這段日子,都說當研究生最無顧慮,且獲取最多的支持。在課堂上唇槍舌劍,各人掌握自己辯護着的真理。指導他們的人都在旁會心微笑,暗地裏寫下這群學生尋覽所得的知識與資料,同時明白青出於藍的道理。
浮沉不定的個案
但觀察者都看過不少浮沉的個案。獲取最高學位,耐力和紀律比智力與聰明都重要;因而最好不要有所延誤,令好事多磨。有人在長途賽中英雄氣短,起初聲勢凌厲,但後力不繼;有人鑽牛角尖,不知不覺走進了深淵。有回聽研究生報告康德,在白板上寫了又寫,抹了又抹,始終覺得冒犯了康德,又不能叫自己滿意。我們是一頭冒水,愛莫能助,他就滴大把汗。
對於那些來港當研究生的內地生或外地生,那三五年在個人生活裏自然也出了變化,因而多了適應力這個必須條件。不同校園都曾發生過研究生墮樓或自殺的事件,令人黯然神傷。有些是患上精神抑鬱而不自知,因感冒或身體不適使病情加重,也有思覺失調的個案,都跟環境變遷,社交能力弱以及感受到隔離有關。認識一個上海來的大男孩,成績超卓,在將軍澳跟其他研究生租房子住。學期開始還雄心勃勃的,未幾,像失了踪;後來才透露說感到自己被本地生歧視及疏遠。後來便索性低調起來,上課不再提問,亦不爭取發言;碩士學位念完便想回上海做銀行工作。只是父母聲言不想他回上海,說在外地生活較好。
當此族群的勇氣
左右為難的事,更多在博士後發生。現在高等學位找教職競爭激烈。講師或助理教授的申請人不少持有牛劍或長春籐博士學位,著作出版都有看頭,不容親疏有別。有些只好(或必須)先當博士後,等候工作機會,因而能在好大學尋到短暫容身之所,使資歷看來沒有中斷,便拋下子女家庭隻身上路。認識一位印度博士後生毅然跟未婚夫分手,在英國孤獨過活,居住的地方只有床褥一張,寒冷的晚上總在黑暗中問自己,這是為了什麼?
常說人生的青春期充滿危險,能過渡也捏一把汗。研究生的日子是最好的時光,也是最焦慮徬徨的時光。在人們以為的光榮路上形單影隻,主要靠精神食糧。康德、尼采、齊克果自己也曾同樣跟個人的生活、信仰和人際關係的角力。這個族群特別需要勇敢與志氣。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