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芷樺
香港回歸20周年,香港藝術節委約製作的《香港家族》三部曲,特別邀請舞台劇獎最佳編劇龍文康執筆,炙手可熱的舞台劇導演方俊傑執導,並由「劇團王子」潘燦良主演。三個劇目既是獨立成篇,也能貫穿賞之。劇目分別選取三個時代的三餐飯,呈現香港人這20年來經歷的美麗和哀愁。合作無間的搭檔指自己在收到邀請時也難掩興奮之情:「香港從來推出沒有三部曲的舞台劇,因篇幅和成本考慮,很少劇團願意作這項投資,這次是讓人鼓舞的機會。」
三個時代三餐飯 枱面桌底的暗湧
面對20年的時間軸太長,形態萬千,難以概括。在香港,不需等到十年,人事已經幾番新,近年更甚。龍文康指:「近年有很多社會議題讓一些家庭的相處都不太愉快,甚至影響家人的關係,而整個香港的社會狀態也會影響一個家庭對未來的計劃和安排。我不想直接寫社會,反而寫社會如何影響這家人,反而更有意思。」面對過去20年的香港,龍文康沒有選擇任何一件歷史事件的場景來得選擇了一個平平無奇的家庭上演屬於香港的三部曲。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寫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龍文康筆下的家庭就算說不上是不幸,但也充滿着各種暗湧,故事圍繞着一家五口的潮州家庭展開。黃歡(葉進飾)是滅蟲公司的老闆,安排長子黃秋榮(潘燦良飾)移民加拿大。長子與繼母馬文娟(劉雅麗飾)不咬弦,但餞行飯總是要吃的,第一部曲《香港太空人》(1996年)便從這裏拉開序幕;經歷沙士,不論經濟還是民生都不免蕭條。長子秋榮回流香港,同父異母的弟弟妹妹各自在大環境中瑟縮掙扎。「冬大過年」,在一餐不得不吃的晚飯中開始了第二部曲《留住香港》(2004年),寄望秋榮接手年邁老父的事業。第三部曲《香港人太空》(2017年)是一場大閘蟹盛宴,秋榮事業一帆風順,更成為1200人特首選舉委員會的一員;與妹妹在上海投資大閘蟹養殖場豐收,宴上秋榮提議讓繼女暫住黃家,勾出弟弟滿肚鬱結不吐不快。
三部曲的安排對編劇而言是挑戰也是一個寬敞的舞台,滿足了編劇各種的天馬行空,卻也為導演出了一道難題。這次陪着演員派排練,他說最難的在於釐清楚角色之間的關係。「一個家族中年齡各異,這個家庭尤其特別的地方在於年紀差距各有不同,繼母、同父異母、拖油瓶(繼女)等角色在同一個家庭出現。演員需要琢磨年齡差距大的相處模式,代入角色了解各自所背負的是什麼包袱。」正因為這些飯桌底潛在的衝突,才使這個家庭相聚一起吃的三餐飯有看點。
大事回顧回憶侵襲 港人善忘終不忘
與此同時,方導演為執導這部鉅作,也開始做功課。他把過去20年的《大事回顧》重看一遍不禁潸然淚下,點滴在心頭,不得不感慨說:「那些你以為忘記了的事情是會回來的。」回歸前移民潮,來到1996年算是移民末班車。這是一個讓人焦躁的時間點,有能力離開的人,早已經移民了,剩下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黃歡家庭如是。家裏面對未來種種的變數和不安,父母希望至少能把一個孩子送出去,送走一個是一個。不管背後緣由,這頓餞別宴是不安還是不捨,大哥終在父親和繼母的支持和幫助下離開香港,成為趕上未班車的移民「太空人」。
話劇的第二部曲選擇了一個士氣低迷的時期——沙士。提起沙士,方俊傑說:「那時候社會死氣沉沉,是真正的人心惶惶。在地鐵打個噴嚏,都會引起旁人側目,大家紛紛走避。這是非常難熬、冷漠的時期,然而我們很快就遺忘了。」回想沙士,學生聽課,人人戴着口罩匆匆而行,電視中醫護人員穿着保護衣在鏡頭裏外穿梭,死亡數字有升無減,一個個醫護人員相繼犧牲等畫面仍歷歷在目。
剛過去不久的2016是瘋狂的一年,然而我們天天面對,可能已經見慣不怪。方俊傑指,2016對整個地球都有重大影響,特朗普當選,蔡英文當選,梁振英宣布不參選等,一個接一個的意料之外,充斥在我們急促的步伐中。踏入2017年,特首選戰尚未「開閘」,極為候選人已經鬥得火紅火綠,方俊傑相信今年會是更加有趣的一年。第三部曲正好選擇在2017年開飯,吃的是大哥投資大陸養殖場的蟹。龍文康不否認有一定的暗喻,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從一部曲紛紛嚷嚷,為了離開而焦頭爛額,到第三部曲將自己在大陸的產品與家人分享,整個氛圍有着顛覆性的轉變。
香港人善忘,誠如銅鑼灣崇光百貨馬路上的人群,在紅綠燈的催促下只來得及走馬看花,而在回憶的點滴突然襲來的一刻,被定格的我們都毫無防備。龍文康說:「正是這些微妙的生活點滴,慢慢構成了家庭,一個一個家庭聚在一起,衍生了香港。」
用味道承傳血緣 承載回憶 承擔家族
家庭基本上是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龍文康指:「一個家庭最能留下的是感情和關係。血緣關係是很微妙的,是一種隱約的聯繫,如劇中的大哥雖跟兩個弟弟妹妹是同父異母,但仍非常愛惜他們。如果一定找一樣相對實質的東西表達這種關係,那就是味道。」
中國人對吃有一份執着。在日本常用得問候語是:「你身體健康嗎?」,在德國問的是:「事情都在掌握之中嗎?」,在中國一般是問:「吃飯了嗎?」;更甚者,紅白二事基本上也是吃飯解決,由此可見吃在這個民族心中的地位。劇目圍繞三餐飯展開,自然也離不開吃。一句「返屋企食飯」,簡單又溫馨。
方俊傑分享道:「到社會工作後,經常都會跟朋友出外聚會用餐,媽媽仍會問你『返唔返屋企食飯?(回不回家吃飯)』初時你可能不以為然,覺得住家飯天天可以吃,可是在外面吃久了,你會開始想念住家飯的靚湯,開始惦記這個味道。」住家飯其實不是什麼驚世的佳餚美饌,正如食神中的黯然銷魂飯其實也只是一碗普通的叉蛋飯。「雖然食材環境一路改變,味道是回憶和情懷,恆久不變。」龍文康道。味道也是家族傳承的一部分,蘿蔔糕、粽子或是幾道「撚手小菜」等,都是除了族譜外可以流傳下來的瑰寶。方俊傑笑言:「你想留住這個味道就要付諸行動,正如我之後仍想吃『方家蘿蔔糕』就要好好跟我媽媽學習怎麼烹調,不然之後這個味道就失傳了。」
潮州家庭考演技 戲裏戲外擦出火花
華人社會常有「飯局」一說,古代也有「鴻門宴」,飯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舞台。如何通過吃飯的動作帶出戲,對演員來說是一大考驗。方俊傑說:「雖然在舞台上,如非必要都不會真的吃東西,演員如何把冷飯吃得像熱呼呼的飯一樣,如何令觀眾相信他們在吃飯,如何把冷飯吃得像熱呼呼的飯一樣,如何讓觀眾覺得這就是生活。」
排戲初期,大家仍是各自吃飯,有天飾演父親的葉進突然提議大家一起吃飯,氣氛變得更為融洽,戲裏戲外都對其角色都「安守本分」,像一家人似的彼此照顧。編劇龍文康大筆一揮,這個家庭便有了潮州背景,雖說是直覺,也是神來之筆。方俊傑分享:「為了演活這個家庭,大家興起在彩排結束後去吃『打冷』。」吃飯時,他們也不忙跟店鋪的潮州人打聽,一窺潮州家庭之貌。潮州家庭非常重家庭觀念,潮州男人更是大男子主義的代表。方導演複述打冷店阿姐的話說:「對呀,平常在家裏男人什麼都不幹,就坐在那裏等吃,所有家務事都是我們女人忙活的!」
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大批移民湧進香港,「北方佬」、「外省人」、「撈鬆」(老兄)這些稱謂遍及大街小巷,每個族群都有着他們獨特之處,如上海人普遍比較會做生意,社會對「潮州人」的刻板印象則是「自己顧自己」。帶着或多或少的潮州特色,加上錯綜複雜的家庭關係,舞台上演的者三餐飯,各自為政的同時也併發出更多火花。
20年時間不長也不短,方俊傑建議觀眾可以將三部曲打亂次序來欣賞,說不定有另一番感悟和驚喜。在「五十年不變」的口號下,香港已經跌跌宕宕走了近半,龍文康執筆創作之際雖堅持「先滿足自己,再滿足觀眾」的原則,但仍希望這個作品能多少喚起港人同舟共濟20年的共鳴,思考將來:「希望大家回想過去的20年怎麼過,感受一下回憶的衝擊;如何走以後的路,會有所不一樣。」
(活動講座由元創坊味道圖書館(PMQ Taste Library)——圖書館裏的小酒館舉辦。)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