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畫人絮語:旅行的意義〉(二之一)
畢業後回到香港,我將寫生旅行轉攻東南亞及內地,從西方視角回到東方,城景截然不同,充滿更多有機和凌亂的線條。我在這段期間發展了對描繪城市招牌的濃厚興趣,走訪台灣台中的老城區看垂直的招牌,日本的LED招牌,越南、泰國唐人街等中文、泰文多國語言混雜的招牌,從招牌形式和文字學(Typography)之中,進一步探尋中西文化和自己的根源。
尤記得在泰國唐人街 ,當我走進熟悉又陌生的景區,招牌街市景貌既似香港、又不同於香港。以為是港式餐廳的招牌,原是以泰文書寫;小販播放着80年代的廣東歌,好像時間囊一樣,保留着那一時間點,移民到曼谷的華人對香港的流行文化記憶。這段記憶不會繼續更新,故保留了一種大家集體想像出來的文化身分認同,當活生生的港人到訪,我感覺像是時間穿梭到另一平行宇宙。
這次旅行體驗不禁讓我想起藝術史課文”Imagined Communities”中的一段句子:「辨認社群不是透過該社區的具體真確性,而是透過不同社群被構想出來的風格。」(Communities are to be distinguished, not by their falsity/ genuineness, but by the style in which they are imagined.”)
2019年首度踏足美國紐約,繪畫了當地一個新式街市。我也看了美國的唐人街,成為了我寫生、考察喜愛的題材。
這一刻,我發現旅行的意義在於從他者(the Other)的角度從新看世界和看自己。他者的意義與自己同樣重要;沒有他者,就沒辦法劃出自己的界線和認清自己的特質,也沒有辦法畫出自己的風格,就像自重與重人,同樣重要。
探源,帶領我到祖國大地。2017年到訪桂林參展寫生考察、到本年度到福建的考察,在內地繪畫寫生舊村落、中式建築等等,能鞏固視覺文化根源。
回到香港的時候,發現沒有一座城能媲美香港獨有的隨性美。她兼容中西文化的美感,理性和感性並重,我喜歡用水彩來描繪。
從香港出發,走到世界,再重回香港,香港這個地方,給了我創作的地位、靈感和養分、讓我在充滿活力、支持的環境之下,沿途一步一步看見更美麗的風景。
原刊於作者Instagram,作者授權本社發布。
〈旅行的意義〉二之二
!doctype>作者簡介:
趙綺婷,生於香港,2018年獲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系及社會科學系(榮譽)學士學位,2023年入選《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亞洲精英榜。她以畫作及寫生,探討城貌、環境與城市身分的關係。她的畫作渲染出重置變換的城貌與城市身分,繪畫不同城市面貌的視覺韻律。
趙綺婷透過獨具一格的數字像素和繪畫塊面構成的類似馬賽克的繪畫語言,解構當代城市景觀、街道和商業招牌的視覺韻律,探尋城市、社會和人文的變化與平衡,探索一種AI時代語境下獨具特色的、旨在消除細節的,帶有當代表現主義色彩的抽象現實主義繪畫風格。
她的畫作獲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K11藝術基金、法國興業銀行及國泰航空、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收藏。2023年,中華出版社出版趙綺婷繪著書籍《記憶若有限期:香港城景美學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