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解密:角

元時北方話的入聲已消失,有部分學者不贊成這個看法,認為其時北方話仍有入聲;不過,這部分學者的觀點筆者就不敢苟同了,仍有入聲的北方話當時只可能是少數。

角(餃)(gau35

可能已經是30、40年前的事了:一日筆者與親人在茶樓午膳時,聽見賣點心的服務員叫道:「沙律明蝦角!」筆者向她賣的點心看過去,發現所謂「蝦角」其實就是「蝦餃」。似乎是茶樓把前一日賣不完的「蝦餃」炸了,再加上「沙律」(沙拉),復冠以美名,然後再度在茶客面前推銷。筆者本來就一直都覺得所謂「餃」(餃子),應當是「角」的音變──是丟掉了入聲韻尾的音變──因為觀「角子(仔)」(粵音「gɔk3 dzɐi35」)這種過年食品,其形狀就與普通「餃子」及「蝦餃」相似。這一類食品之所以以「角」為名,顯然是與它們都是兩端尖尖的,像動物的「角」一樣有關。見到「沙律明蝦角」,筆者對於「餃」是「角」的音變這個看法就更有信心了。

之後有兩個資料又進一步證實筆者是看準了。

首先是古文獻。元雜劇《謝金吾》第三折:「[王樞密上云]……我就自做監斬官,來到這角頭上鬧市中。……」明 臧晉叔《音釋》:「角音晈。」(順帶一提,粵語「腳板」一詞,可能最早見於此劇,因為上引的一折裏有「去他左腳板下硃砂刺『賀驢兒』三字」這樣一句)

(粵語詞彙研究所:腳板) 

其次是今日內地學者的說法。音韻學家鄭張尚芳說:「南京因有秉承金陵舊音的傳統,其音常合於舊書音規範而已。像『餃子』實際是古代『角子』的口語音。朝鮮譯官崔世珍《翻譯老乞大朴通事凡例》說當時漢字『角』字有4個音:『gio、giao去、giao上、ge』,但正文《朴通事》和他的《四聲通解》並未記全4個音,俗音『giao上聲』倒是記了。口語力量大,往後常能吃掉讀書音,所以前代的俗音後一時代也可上升為正音」(見《中國古代的『普通話』──訪音韻學家鄭張尚芳》一文。黃氏按:這是人民網記者柳霞2006年12月26日訪問鄭張尚芳的文稿)。

由此可見所謂「餃子」其實就是「角子(仔)」。元時北方話的入聲已消失(有部分學者不贊成這個看法,認為其時北方話仍有入聲;不過,這部分學者的觀點筆者就不敢苟同了。仍有入聲的北方話當時只可能是少數[其實今日仍然有極少數北方話有入聲],絕非當時北方話的普遍現象),讀「角」為「舒聲」,其後「字隨音變」,就創造了「从食,交聲」的「餃」這個形聲字。不過在《朴通事》中,還沒有出現「餃」字,仍只用「角」字。其文云:「官人們各自說喫甚麼飯。羊肉餡饅頭、素酸餡稍麥、水精角兒、麻尼汁經卷兒……硬麵燒餅都有。」文中的「水精角兒」就是「水精餃子」。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