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解密:捼(挼)、挪

明末張自烈編著(清 廖文英補)之《正字通》,其「挪」條云︰「俗『挼』字。」由此可見,粵語的「nɔ11」無論以「挪」還是「捼(挼)」為本字都沒問題。

3捼(挼)、挪(nɔ4

粵語有一音「nɔ4」而義為「搓揉」的詞,如「nɔ4下條面巾」 就是「把毛巾搓一搓」。其字既可作「捼」(此字另有「挼」、「撋」兩體,見《集韻》‧戈韻‧奴禾切「捼挼撋」條),亦可作「挪」。

《香港粵語大詞典》有「挼」條(卻沒有「挪」條),云︰「搓洗(衣服)︰衫袖、衫領要挼下先再落洗衣機洗[衣服、領子要先搓一搓再放洗衣機洗]。」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有「捼」條(同樣無「挪」條),云︰「用手揉搓︰用番梘捼一下件衫……」白氏又引《廣韻》‧戈韻「捼」條為證,但沒有整條全引,現在將《廣韻》該條全引如下。

《廣韻》‧戈韻‧奴禾切「捼」︰「捼莏。《說文》曰摧也。一曰兩手相切摩也。俗作『挼』。」又《廣韻》‧歌韻‧諾何切一組同音字中有「挪」條,釋云︰「搓挪。」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挪」只有「nuo2」一音和「挪動;轉移」之義;而「挼」則只有「ruo2」一音和「揉搓」一義(並注明為「書面語」)。其實普通話把「挼」讀作「ruo2」,可謂例外。曹先擢、李青梅《廣韻反切今讀手冊》「諾何切」讀「nuo2」,此音下所列出的字包括「挪」字,而「奴禾切」亦同樣讀「nuo2」,列出的字包括「捼」。「奴禾切」和「諾何切」二音,李葆嘉《廣韻反切今音手冊》所標普通話讀音與前書相同。可見根據二書所標讀音,「nuo2」一音才符合「奴禾切」的正常對應關係,而現在普通話(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卻讀之為「ruo2」,這顯然是一個例外的讀法。

其實元朝時「捼」、「挪」二字讀音已然相同。在元 周德清的《中原音韻》裏,「梛」、「那」、「挼」、「儺」同讀「歌戈韻‧平聲‧陽」。「梛」、「那」、「儺」此三字於《集韻》與「挪」同音戈韻‧囊何切,與戈韻‧奴禾切的「挼」本不同音(分別是︰「挪」是「開口」字,即介音或主要元音不是「u」,而「捼」是「合口」字,即介音或主要元音是「u」)。換言之,元時,在《集韻》的戈韻‧囊何切與奴禾切二音已無分別。李珍華、周長楫編撰《漢字古今音表》「挼」、「挪」兩字的「近代音」 均為「nuɔ」。於是「挪」、「挼」二字就是同音同義的字了(黃氏案︰「搓挪」與「兩手相切摩」實在難有分別,只不過普通話只傳承了「挪」的「挪動;轉移」義,而丟失了它的「搓」義而已)。還有,明末張自烈編著(清 廖文英補)之《正字通》,其「挪」條云︰「俗『挼』字。」由此可見,粵語的「nɔ11」無論以「挪」還是「捼(挼)」為本字都沒問題。

古書用例方面,筆者曾見於北魏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其卷八《作醬法》第七十云︰「浸豆黃,良久淘汰,挼去黑皮。……攪令均調,以手痛挼,皆令潤徹……」

(粵語詞彙研究所:沈)

另外,廖珣英《全宋詞語言詞典》有「挼」條︰「揉搓。晏幾道《玉樓春》︰『手挼梅蕊尋香徑,正是佳期期未定。』(1—236)陳克《浣溪沙》︰『淺畫香膏拂紫綿,牡丹花重翠雲偏,手挼梅子並郎肩。』(2—825)」

至於「挪」解作「搓」的用例,筆者見於明 吳炳《綠牡丹》第十八齣《簾試》︰「[北折桂令](淨揉眼、搥腰、磨腹,作倦態介。旦)為甚的深眼頻摩,圍腰虛簸,偉腹輕挪?」顯然唱辭中的「深眼頻摩」是與介裏的「揉眼」呼應,「圍腰虛簸」是與「搥腰」呼應,「偉腹輕挪」是與「磨腹」呼應,而「磨腹」就是「搓揉肚子」,可見「輕挪」的「挪」就是「搓」。

總之,既然「捼」、「挪」自元朝時已是同音字,而兩者都有「搓」義,則粵語解作「搓」的「nɔ11」自然寫作「捼(挼)」或「挪」都可以。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