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學子皆嚮往北大清華時,中國才是真正的強國

——大國決勝何須在戰場(下)

試想,如果我們的教育體系足夠高效,天下學子爭着進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中國第一流高校,象今天人們之仰望哈佛、耶魯一般,則天下英才皆入吾彀,到那時天下創新皆從吾出,那須反導彈打航母?
 

3. 學習强度應向大學轉移

 
俄羅斯最著名的學者羅蒙若索夫(俄國第一名校莫斯科大學校名的組成部分)15歲才開始識字;今天被中國社會廣為推崇的「新三屆」即70年代末復辦大學時,最早入學的三屆學生,其中皎皎者不乏文革時只念一年初中即告失學的68屆初中畢業生。以色列高等教育舉世稱許,以國大學生概需服兩年兵役始得入學,年紀比其他國家大學生最少大兩歲。
 
毛澤東治國理政的綱紀可議者多,誠顏之推之所謂「非懿德之君也」 ,其教育方針,乃至讓中國大學停辦10年之久(不說工農兵學員了,那時民間謔稱有謂,『大學招牌,中學教材』云云),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荒唐。但是毛主席對中小學的強行灌輸不認同還算得上有其灼見。
 
1965年7月3日,毛主席寫了一封給當時中宣部長陸定一的信,這封信後來被稱為「7.3指示」,曾在全國所有中學向師生傳達。毛主席這樣說:「定一同志:學生負擔過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決定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除三分之一。請約請革命師生代表,研究決定執行。」 總之隨着時代的變化,中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體系必須改變灌輸知識的目標,轉向具而培養創新思維的,終身學習的全人方向上。
 

4. 北大清華興,中國才是真正的强國

 
現在回到南海中美較量這一論題上來。且不說中美軍力對比,也不評論解放軍是否如國內憤青和軍方大嘴所說的可以一戰毀滅日本,打殘美軍這樣的能力。實際上即便是真的能取得這樣的勝利,中國或者也面目全非,你我皆無類矣。畢竟美國不是手無寸鐵弱者。
 
同時,我們看看如果真正打掉美國,我們是否就可以號令天下,建立起毛時代說的高千百倍的文明呢?不說美國在中國改革開放所發揮的作用。在今天,哈佛耶魯所代表的美國高等教育,還是中國學子的聖地。中國並不標青的創新能力,所依仗的創新人才,幾乎都由美國高校培養。至於美國市場對中國的重要性,更加不用說了。
 
現代社會發展至今,一方面人類的能力,包括毀滅自己的能力,已極大地提高;另一方面,人類在相當程度上已連成一體,高度相關。打掉美國,即使做得到,也不應是合適的選擇。國與國的競爭,今天更多的是經濟層次的競爭。經濟的競爭首先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它取決於制度,取決於文化結構,取決於制度和文化結構所孕育的教育體系。
 
試想,如果我們的教育體系足夠高效,天下學子爭着進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中國第一流高校,象今天人們之仰望哈佛、耶魯一般,則天下英才皆入吾彀,到那時天下創新皆從吾出,那須反導彈打航母?
 
在這時候大言炎炎,聲嘶力竭的軍頭發表好戰言論,正如國內線民所說有軍人干政之嫌。某種程度上觸犯了妄議中央大政的紀律。因為中央第一大政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建基於我們處於和平與發展時代這樣的判斷。
 
封面圖片:亞新社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