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本未倒置,落伍的中國教育體系
中小學教育被認為是中國教育體系的亮點,在橫向國際比較中屢獲殊榮,其實這是中國教育理念落後於時代的寫照。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採用強行灌輸,以在升學試中取得佳績為首要目標,也就是這一層次教育的激勵機制,被稱為應試教育。這種以灌輸知識為主的教育——不要說上溯到科舉時代——它根本是一種人手經濟形態下訓練技能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理念。
人類迄今的生產方法,大抵可以分為以人力,人手與人腦為主要稟賦的形態。在人力經濟時代,教育以培養極少量的社會管理者為主要目標;人手時代也就是工業化早期,以訓練社會成員掌握一種或多種技能以謀生為教育目標;今天主要經濟體已進入人腦,即以創新為主要創造財富手段的經濟形態。教育應該以發展人的潛能為首要目標,從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使他們能終身學習。雖然中國過去幾十年的中小學教育與那段時間的人手經濟相適應,也為那段經濟騰飛帶來助力,但沒有前瞻性,代價是犧牲中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
由於中國教育體系劃一,教材統編,中學畢業的中國學生幾乎千人一面,有相同的知識結構。而在強行灌輸,高強度學習壓力下,中國青少年真正備極辛勞。枯燥無味、重複操練的題目,為那些失敗者留下痛苦的記憶,從此視讀書為畏途固不恃言;即使那些成功者,在實行嚴進寬出的低效激勵機制下,跨入大學的學子也普遍有以弛去張,放鬆自己的想法。於是,大學生活反而成了某種人生休息時段。
以此而下,什麼終生學習在中國的中小學強行灌輸之下,中國社會的閱讀習慣不斷低沉。不要說現在智能手機當道的時代,即使10年前,以社會書籍消費為統計基礎推算的中國人均閱讀量在主要國家忝陪未座,且差距極大。那些以中小學橫向評估中國常居榜首而沾沾自喜的所謂教育家,至今不自知中國中小學的所謂成就,其實是得不償失。
到底一個人學習效率什麼時候更高,應該如何籌劃學習强度分佈,應該讓最強度的學習放在智力尚未健全的中小學時代,還是基本成人的大學時代?中國教育體系實在應該再作檢討。那就是如何通過激勵機制的調整,重整中國人學習強度的分佈:重在中小學還是重在大學呢?應該在中小學以培養學習興趣,傳授學習方法為主,適當減輕知識灌輸的強度;把中國大學嚴進寬出,改為美式寬進嚴出,使學習強度轉到成年的大學生。
不作根本的檢討與調整,奢談什麼質素教育,作魚與熊掌兼得的美夢,實在不知其可也。結果是永遠跳不出怪圈。
(明天續)
封面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