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突襲庫爾斯克,除非北約藉機大舉進攻俄羅斯,否則注定失敗。突襲本身是成功的,但後繼無力,也難撤退,便必然被俄軍殲滅,突襲破壞俄羅斯雖多,但代價巨大。
突襲終失敗
突襲失敗後,亦證明現時以北約之力是不能打垮俄羅斯。一是要作持久戰,但這樣打下去消耗過大,耗死歐盟亦難有即時的好處。美國的負債經濟已處於危險境界,再打下去,負債更大,歐盟亦不會願意承擔。沒有充足的經費,烏克蘭軍隊和北約僱傭兵是沒法維持的。目前進行持久戰,對美國和北約都是不可能的選項。
二是停戰和談,這是順應國際國內的要求,美國還有中東的爛局要處理。美國總的來說是不會放棄摧毀俄羅斯的長期戰略目標,停戰可能便如2014年《明斯克協議》那樣,是美國用以爭取時間重整對俄攻擊的力量,也為了減緩國內和與歐盟的矛盾,躲過總統交接期的政策空檔。
停戰不等於和談,美國與北約仍然要保存澤連斯基政權,以便下一步攻擊俄羅斯,也可即時把烏克蘭現有的土地、礦產資源攤分,並可新建工廠,儲備下一戰的能力。停戰的重建未必真的可按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方向,對此,普京未必會再次上當。庫爾斯克突襲已證明美國與北約的真正企圖,為了打擊俄羅斯,不惜犧牲烏克蘭和突襲中以萬計的北約僱傭兵。今次可攻入俄境,便已開了先例,俄國不能不防,避免再犯明斯克協議的錯誤。
普京的選擇
普京的選擇不只是停戰和談,而是應否乘機擴大烏克蘭戰爭的戰果,至少迫使北約在其後的和談中反過來要讓步。於是,一是庫爾斯克反擊戰必然在把烏軍驅趕之後,俄軍乘機直入烏境。另外,在烏東南原來的戰場上,因烏軍調走部分軍力攻擊庫爾斯克,俄軍可擴大原來的戰績,加快向烏軍陣地壓迫,爭取兩線更大戰果。二是這樣進展順利的話,普京便可展開和談談判。但與此同時,為防北約再度突襲,或更大規模的突襲,俄羅斯要動員全國軍力,準備必要時與美國決一死戰,核武的部署便會加強加快。這是和戰兩手同時應對。普京不能不謹慎,主因是美國不可靠。
庫爾斯克突襲是美國總統換屆的一個插曲,真正目的如何,難以判定,但至少這證明美國攻俄已無紅線可守,俄羅斯再沒有幻想的餘地。中國在旁觀看,應吸取教訓,早作相應的規劃。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