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完成後,政府很快就作出決定:讓拖行近20年的一道政策,用稍欠體面的方式落幕!這個符合現代世界運作的環保政策將會延後,而且說不上暫緩期將會有幾長。
本港是極度都市化的社會,加上物質充裕和過分重視包裝,結果都市廢物氾濫;假若不予正視,最終只會破壞自己的生活環境,甚至出現難以處理的衛生問題和健康風險。政府作為城市管治一方,制定政策措施針對問題、以超前思維解決未來困難,本是應有之義。
究竟往後應該做什麼、怎樣做、有何策略,這輪不到一介草民去思索考慮;只是聽到有人提到需要時間教育市民之類的說法,實在又難以不插嘴一下。
垃圾徵費引起的討論
垃圾徵費,本身是個合理的政策,一來符合用者自付的大原則,其次是鼓勵減少浪費,再三是切合世界性環保潮流。政策實行後帶來的結果應是好事為多,例如:從垃圾分類中找出可重用的物料,亦可以轉廢為用,甚至有助誘使社會人士接受源頭減廢的做法。
現實社會中的反對意見多是從執行層面提出來,引用擾民、添加工作量、在疲弱經濟下令人百上加斤等等,都是無視推動環保是要有代價這個條件,而且代價是要整個社會分擔。眾多爭議反映社會沒有了解引入垃圾徵費的原意。
現代都市廢物管理和減廢責任
都市固體廢物是個遲早會爆的炸彈。管理廢物和減廢並不是某些人或部門的事,那是眾人的事;從責任層面來看,更是每一個市民、每一日都要承擔的責任。講到責任,那就必然牽扯到公民教育之上。
其實垃圾徵費並非減廢的獨步單方,隨便向一位學生提問,相信他會說出以下的一些方案:處理廢物的4R過程、垃圾分類、從源頭減廢、轉廢為能或者興建高科技的焚化設施。因為基礎教育課程內是有所涉獵過的!可能,出現在低年級公民教育課程,或在中高年級分科教學內容會有。
回歸教育最前線,不論保護環境還是衛生風險,檢視一下基礎教育課程,從個人責任感的培育來看,學校推行的公民教育早已有所涵蓋。年輕市民從幼兒教育起升讀到中學階段,從來不缺公德心、愛護環境、保持清潔、責任心等課題。除了正規課程外,有些基金都會支持學校在校推行源頭減廢、轉廢為能、垃圾分類等等的教育計劃。換言之,基礎教育早已有做廢物管理的基礎建設工作。
筆者只想指出,從責任認知層面、可實行的做法方面看,基礎教育在三數十年前已啟動了準備工程。尚未踏足社會的學生本應已接受過相關的教導,並非如現況中所見,成年人世界不願承擔、對政策提出諸多負面猜疑,甚至放言普通市民根本沒有養成減廢習慣。
如何協調基礎教育和環保?
推行環保友善的政策、做好社會上的公眾教育,兩者並無先後次序之分;硬要列出何者先行何者跟隨,那只會變成一道無解的方程式。
在暫緩期的等候過程,相信市民在就學時期學到的責任感、認知、環保心態等,將隨時間而退減。更甚者,當他們發現社會實況與課程描述的情形存大落差時,可能導致他們索性放棄為環保肯有所付出的價值觀!如前所述,環保是需要成本的。當前境況明顯反映出社會如未有配合,學校施教過的成效會漸漸消逝。
筆者期望在暫緩期內政府部門、環保團體、民間組織放下成見,認真地調校策略;在基礎教育曾建構到的教育成果上,促使市民、商戶、相關組織樂意承擔各自的廢物管理責任。以免學校課程曾教過的理念,由始至終只留在教材內。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