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不同年齡的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不同的讀物
有這樣一個經典的說法,可以說明不同年齡讀不同書的重要性。三歲孩子眼中的爸爸:「哇!爸爸太偉大了,他什麼都知道。他不僅認識『一』,還認識『二』,他連『四』都會寫呢。」這個兩三歲、三四歲孩子眼中的爸爸太高大。但對不起,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就有感覺了,他說:「 爸爸好像有時候也不對。」到了20歲甚至感覺到他爸爸簡直太迂腐了,沒有辦法和他對話。到了30歲就有點驕傲:「如果老頭子當年和我一樣老練的話,他該賺到多少錢啊?」但是一過40歲,就開始感覺到:「 也許爸爸說的話有一點道理,當初可能需要聽聽他的意見。」過了60歲對爸爸就非常崇拜了:「爸爸太了不起了,我當初要是聽他的話該多好!」我們過了40、50歲的人,都特別願意、愈來愈願意和爸爸媽媽多待一會兒,多聊一會兒,多坐一會兒,跟20、30歲的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
這樣一種規律同樣適合我們的閱讀,就是說:不同年齡段孩子讓他能有不同的理解,讓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於他的生活。你看,在沒有進行課改之前,我們一年級的小學教材,我隨便想起一篇——《小八路》:「 他是誰?你看他身穿軍裝,頭戴軍帽,腳穿草鞋,胳膊上還有臂章。原來他是個小八路。你看他長得多結實啊!他一定跟着八路軍跑過很多路、打過很多仗,他真是個勇敢的小八路。」這是給六歲孩子學的課文,這個六歲孩子看了這個課文之後他會怎麼想呢?首先,小八路是什麼?有沒有小七路?有沒有小六路?這個路跟狗熊一樣不一樣?也就是他沒法理解。昨天下午我曾經講到過一個課例,一個老師跟學生一起學蘇教版的《小池塘》(一年級),他說「這些池塘邊的蘆葦像睫毛一樣」。我就問旁邊四個孩子什麼是睫毛?一個孩子說睫毛就是眉毛,這個孩子最接近這個說法。一個孩子說睫毛就是蘆葦。另外兩個孩子說不知道。我們不要高估孩子,像我們不能低估孩子一樣。
還有一課選了《王二小》:「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放牛一邊幫着八路軍放哨,有一天,敵人來掃蕩,走到山口迷了路。敵人看見王小二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什麼是兒童團員?什麼叫放哨?誰是敵人?掃蕩是怎麼回事?能把這幾個概念搞清楚,學生基本上就糊塗了。小孩子,特別是低段,一到三年級的時間,一定要基於孩子的生活,他才會閱讀。包括現在我們的教材裏邊一些文字也是值得商榷。我知道蘇教版相對編得還比較好,但是還是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你看小學一年級就有一篇文章叫做《春到梅花山》,這個課文就太南京化了。這個梅花山,就只有南京有,能夠看到梅花的孩子就太少了。我想我什麼時候見過梅花,我可能大學畢業的時候還沒見過梅花。但是梅花山,那就更是渴望不可及了,孩子們就沒法理解。還有就是《草原的早晨》。我們這邊一年級的盡是這樣一些課文,你看台灣一年級的課文是什麼,它就是《天亮了》、《上課了》、《我的一家》,就是這樣一些孩子們身邊的生活。不是說我們只能學身邊的,而是特別的年齡階段,他特定的認識水平需要從身邊的開始。
孩子們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由我們的想法和感情來代替他們的想法和感情,那這樣就是愚蠢的。像我們把《匆匆》、《春》這樣的朱自清的名篇,我們成人特別喜歡的文章編到小學教材裏,本來就是沒有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你問一問小學生,他會喜歡《春》嗎?他會喜歡《匆匆》嗎?我曾經對小學生做過一次調查,每一次調查都是「排倒數第一、第二、第三」這麼一個位置。
泛讀較範文重要
為什麼?他這個年齡,他喜歡故事,你非要逼着他學這種所謂的名篇範文,我覺得他沒辦法學好。什麼時候他會喜歡範文呢?他會泛讀的時候,他就真的喜歡範文了。你看小學生他會泛讀嗎?他一開頭就跑,你讓他泛讀難死他了、煩死他了。但是有一天到初二了,他開始學會泛讀了,他也喜歡範文的情調了,《讀者》也會成為他們首選的讀物,這個時候大量泛讀的閱讀期就開始了。所以小學生的閱讀範圍應該是大量的故事書、歷險記、童話,我們喜歡不等於孩子喜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推薦的好多書目孩子不喜歡。九年制課標修訂之前,我們課標推薦的那些書,哪一本是學生喜歡的呢?幾乎沒有。為什麼?這是我們成人的視角,我們認為很重要,我們認為孩子應該去學習。所以就包括我們訂畫報、訂兒童雜誌的時候也要留心。兩歲之前,有一本叫《嬰兒畫報》,兩到三歲,有一個叫《娃娃畫報》,三到五歲叫《幼兒畫報》,五到十歲還有《兒童畫報》,然後是《連環畫報》。好多家長和我說,你們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歡讀書,我家孩子不喜歡讀書。我說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發現哪一個孩子不喜歡讀書,不喜歡讀書的原因是不喜歡你給他的書。我們家長現在帶着孩子到書店去,一買就買提高成績的書、馬上見效的書、他不喜歡的書。所以,孩子不是不喜歡讀書,是不喜歡家長給他推薦的書。
現在出版界也有好多誤區,所以要慎重選擇圖書。一個誤區就是,好的名著被改編成學生讀的連環畫,或者有一套書把四大名著,把《紅樓夢》改編成小學生讀的連環畫,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兒。叫小學生讀《紅樓夢》,他能學到什麼呢?你是害了《紅樓夢》。為什麼?就是他再也不讀這個玩意了,因為他知道這個是不好的,結果到了成年他也不讀了。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我們選了十位學生,就是我們問他「你喜不喜歡《紅樓夢》?你是什麼時間讀的《紅樓夢》?」十位學生,有七位學生說喜歡《紅樓夢》,這七位學生是什麼時候讀的《紅樓夢》呢?一個是高一寒假,一個是初四到高二,一個是高一暑假,一個在高二,一個在高一暑假,一個是初四暑假,一個是高一至高二上學期。還有三位學生不喜歡《紅樓夢》,我調查一下,全是在小學和初一讀的《紅樓夢》,從此他就不喜歡這玩意了,你再讓他讀就很困難,就傷了他的胃口。所以,我們一定不要把好的東西在一個不恰當的時間送給孩子。
其次,有些名著是有特定內涵的,並不適合孩子讀。我想引用費孝通一句話,他說:「我小的時候,還沒現在的孩子們幸福,很少有專門為孩子們寫的書,我只能從爸爸媽媽的書架上找書看,比如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裏邊說你一刀我一槍的,很精彩。」我始終不建議孩子們讀《水滸傳》,這本書沒有一定的見解能力會出問題。因為它裏面有很多容易迷惑孩子的、假的那種義氣,那種殺殺砍砍很容易養成孩子模仿的習慣。
再一個,好多名著是挺好,但是不是孩子的名著。還有呢,有人心非常好,覺得孩子們讀名著這麼厚讀不了,所以就把它縮寫了。這一縮寫可壞了,情節一刪減,這人物也不豐滿,從此孩子就不喜歡了。書店裏有好多這種的書籍,特別危險,一定不要讀這種縮寫的書。縮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只有極其個別的作家,那些駕馭能力非常強的作家,他不僅寫小說,而且寫得非常好的作家,才能夠縮寫出來。所以這些縮寫的書我們不建議去讀。
還有,警惕假的少兒書籍。我舉一個例子,這是《科學家爺爺談科學》給小學生讀的書,其中我舉一個著名科學家談地球資源,這肯定是給孩子讀的書。但是隨便拿出其中一段話來你就讀不懂,連我們都讀不懂。你看,裏面談到礦石的時候,它說礦石是指一種在現有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下,能夠從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礦物聚集體。這不壞了麼?這不愈搞愈糊塗麼?
所以,就是因為這樣一些原因,語文主題學習就有一個專家團隊,專門給孩子來挑選適合他們讀的文章和圖書。
降低閱讀起始的期望 不帶任何附加條件
我記得,2006年我到太原去,太原的一個語文特級教師告訴我一個令人很不安的例子,就是他的外甥女,從此就不喜歡旅遊了。為什麼不喜歡旅遊呢?就是只要一旅遊,她媽媽就讓她寫遊記。所以家裏有旅遊,要麼就不去,怎麼動員都動員不了,她舅舅去動員,也沒有成功。閱讀也是這樣,有好多家長,一閱讀就讓孩子寫讀後感,一閱讀就讓孩子干什麼事,就要寫作,所以搞得孩子也不願閱讀了。因此我們千萬不要着急,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閱讀量,你不讓他寫,他也忍不住。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搞教材的時候,我們特別希望快出成績。我們改了半年了,怎麼成績沒有提高,甚至還要下降,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它是一個長線的改革,這個改革,在第一個學期甚至要以犧牲基礎知識的成績為代價。但是不要緊,只要你堅持兩個學期以上,他就會突飛猛進地提高。所以我們在改革初期,一定告訴所有參加改革和旁觀改革的人,改革是有風險的,改革的期望值不要高了。
今年春天,我外甥到老家濰坊,他剛剛一歲半,還沒有學會叫姥姥,結果一到濰坊就遇到一大批他要叫姥姥的人。這批人特別渴望這個一歲多的孩子能夠喊一聲姥姥。結果到一個地方,每天就一批人圍着他教他說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把孩子教傻了。我一聽這事兒着急了,你們趕快回來,再過一個月這個孩子就傻了。他天天沒有成就感,天天在挫敗感中,他還是學不會。為什麼?再有兩個月,你不教他就會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等待,我們一定要慢慢去培養。
要培養孩子閱讀的成就感
在孩子進步的過程中,要不斷地給他創造一些精彩,給他有一個鼓舞。比如說,和課外互補一下,我們先讀個什麼,再去讀課文的時候,讀了和不讀是不一樣的,那麼他就體會到成就感。
最近一個學生特別喜歡一個電視劇、動畫片或者是電影,那麼你就選擇一些和那個有關係、能夠幫助他理解的一些文章。然後他再去看電視,再去看電影,再去看舞蹈,這樣他就特別有成就感。當然,開一些家庭的讀書報告會、班級的讀書報告會或是小伙伴之間的讀書報告會,等等,這都會培養孩子的成就感。在這一方面,在座的各位老師都有非常好的做法,我也聽到了一些,看到了一些。
在集體中引導孩子的閱讀
在中國台灣、在新加坡,你經常會在教室裏、走廊上、一些活動空間,看到學生的閱讀數。在這個學期要讀的20本書,讀過的蘋果是紅色,沒讀過的蘋果是綠色,還是白色的。讓學生互相競爭、互相比較、互相分享。那麼這樣一些情況 ,包括給孩子出一些書,出一些孩子的專集、書函,放到圖書館作為孩子們的閱讀資源,那麼這些都對孩子起到非常好的激勵作用,現在好多學校做的也非常大。
最後我想用一個哲學家,他曾經回答這些提問的時候說的一句話,問:「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選擇幹什麼?他說「閱讀」。又問他:「如果你已經被囚禁在牢房裏,你幹什麼?」他說「閱讀」。又問他:「如果已經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幹什麼?」他還是說「閱讀」。」我也想起了美國一個著名的成功學家,有人問他的幾個話題他的回答。問他:「如果你的事業失敗了,你幹什麼?」他說:「你閱讀吧。」又問他:「如果你失業了,你幹什麼?」他說:「你要提升自己,你閱讀吧。」又請教他說:「如果我失戀了,我怎麼辦?」他說:「你閱讀吧。」以這兩位成功人士的回答和各位老師共勉。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