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議會會長何漢權校長的新書《教育‧情義在心間》,在灣仔會展舉行的香港書展,發表,他並與聖公會香港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一起,分享對教育的看法和心得。現場討論氣氛熱烈,儼然是一個小型的「教育研討會」。
「言傳身教」重在以身作則
何漢權校長首先解釋書名由來。他表示,教育是千絲萬縷的,也可以有百般方法,但千言萬語可歸結為「情」、「義」兩字;沒有「情」、「義」,就不是教育。所謂「言傳身教」,他認為以身作則很重要。他又分享自己從當訓導主任開始,習慣每日都站在學校門口迎接學生上學,學生回校「舉頭三尺」看到這位訓導主任,都會懂得遵守校規。以後,即使當副校長、校長,總是一大早站在校門口迎接師生,不用簽到也一定準時。因此,教育「心」到「身」也到,所以叫「情義在心間」。
陳謳明大主教也同意,「情義」跟教育很有關係。他說,「情」是豎心旁;「義」是上「羊」下「我」,從基督教的角度看,「羊」在「我」上,有獻祭的意思。他認為,教育也是一種獻祭,是一種「心性」和「情義」(的獻祭)。
「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當初都懷着理想,但為什麼天長日久會消磨這種心性?是被其他價值取代了本來應該有的心性。」陳謳明又說:「心性的保持很重要,讀何校長這本書,便可了解他的心性。」他希望何校長「知情義」的心性可以感染教育同工,保持教育工作的初心。
幫助學生跳出競爭氛圍
DSE(香港中學文憑試)剛放榜,陳謳明大主教回憶當年在英國讀教育時,有次導修,教授指香港學生「考試叻,學習不行」(good in examination, but not good in studies),當時很不解,後來發現,香港學生的長期訓練是考試、短期記憶、「操paper」,但不擅長問問題和獨立思考,只能靠既定的一個系統去評核學生。然而,每一個人的性格、擅長都不同的,考試系統狹窄的結果,教育「迫」出的價值是什麼呢?是競爭,跟別人競爭!
陳謳明指出,今日教育的問題不在於大學學額不夠,在於競爭的氛圍主導了整個社會文化,甚至學校也在為「狀元」數目較勁,學生、家長自然也跳不出這個氛圍。他坦言,老師的角色,其實要幫助學生處理「心性」的問題──不管考試成績好還是不好。
靈根自植駕馭人工智能
何漢權校長直言,港英時期香港中學「精英」課程的設計,至今未改。「冇命冇運」的考生,一旦在試場「發試瘟」,成績便危危乎。連小學也分banding,這樣的設計,相對於目前的普及教育,無疑有很大落差。
陳謳明大主教指出,教育要培養懂得思考的學生,要令學生保留靈性,才能在人工智能的時代,讓AI造福人群。
何漢權校長接過話題,舉例說,商務印書館1897年在上海開館時,提出「開啟民智,昌明教育」,這簡單的宗旨,便決非精於計算的AI所能辦到。
愛國教育要「知情義」
關於愛國教育,陳謳明以「知情義」三字概括。他認為,愛國主義教育也是一種心性教育。首先,學生要「知」,了解國家的發展和面對的挑戰;然後是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即是愛國的「情」;再者就是培養學生的使命感,也就是「義」。這樣,才能讓學生發自內心愛國。他指出,很多學生畢業後,對母校懷有深厚的情感,並不是因為喜歡具體的東西,而是要與學校建立情感聯繫,對國家亦一樣。
何漢權認同陳謳明的觀點,表示學生了解自已的國家很重要,老師的角色是要通過教育,告訴學生國家的歷史,讓學生了解國家經歷過什麼,現在面對着什麼,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感情和主人翁心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席何志豪、校監丁新豹教授、聖公會教育服務部總幹事郭始基校長、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惲福龍校長、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潘啟祥校長等多位教育界人士參與講座。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