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筆耕不絕,不單學術著作等身,亦有創作多部文學作品,亦有獨特的書法作品。7月17日(星期三)他出席香港書展的講座,講述自己對人生和文學創作的看法。
沒有深奧理論 只有真實感受
今年的書展上,繼續推銷金耀基教授的3本書《劍橋語絲》、《敦煌語絲》及《海德堡語絲》,這3本書分別記錄了他在劍橋、敦煌、海德堡的所見所思。
金耀基教授回憶說,1975年初當他初到英國劍橋大學時,就被劍橋壯觀的美景和迷人氛圍,瞬間激發了他內心的文學詩意衝動。於是便寫下了他在劍橋的所見所思,他坦言這部散文集絕不是嚴肅的論文,沒有深奧的理論,只是自己發自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是中國國教藝術的精髓,當中有太多可以看、可以講的東西了」,是金教授對敦煌的看法。他對敦煌的文藝氣氛和山水景致頗有感觸,讚嘆不已。敦煌蘊藏着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瑰寶,如壁畫、雕塑等,無一不折射出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也承載着深厚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內核。同時於《敦煌語絲》中,金教授亦表達出對王雲五先生和徐復觀先生的悼念。
直到1985年,金教授受邀到海德堡研究,在當地居住半年之久,金教授讚嘆道,海德堡的美景竟然勝過了劍橋,令他嘆為觀止,形容當地「德國不像法國,沒有一個大城市,都是小城,如滿天星斗」。
文學是心之所向
談及其寫作生涯,金耀基教授表示一生都熱愛文學創作,這是他的最大興趣。即使在主修法律和政治的大學生期間,他也從未放棄寫作。他說文學是他的「心之所向」,是陪伴他一生的摯友,在忙碌的學習和工作之餘,亦總會抽時間書寫。他表示在寫作散文過程中,一直希望把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和理解傳遞出去,透過自己的文字能夠讓讀者深入了解過往的歷史,並將這些觀點和認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金教授亦深深關注香港當前的文學發展現狀。他表示現時香港對傳統文學的重視程度和修養水平,遠遠不及對金錢財富的追求。他舉例,巴黎、紐約等城市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大都,皆因其深厚文學根基。這些城市的文學水平之高,反過來也推動了她們在藝術、思想和社會各方面的領導地位。因此,香港這座國際大都市要走向文化繁榮,應該加大對文學、創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營造更加有利的文學生態。
金教授也一再強調,香港絕不是文化沙漠,他舉例,現時香港有5所大學於世界排名頭100位中,學術研究和文化發展有一定水準,只是整體文學氛圍仍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