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見石鼓

石鼓的篆文介乎鐘鼎文和小篆之間,它結體匀稱自然,線條圓轉而疏密有致,一向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臨摹它的人也多以圓轉和工整為依歸。

2007年春,我第一次遊故宮。在那裏,最令我興奮的是見到石鼓。石鼓文是我少年學書法臨習多時的篆體,見到這10塊石頭,倍覺親切。石鼓是唐代時被發現的。韓愈、韋應物、蘇軾等唐宋大家都曾作詩詠懷。自此,石鼓經歷滄桑,南遷北徙,更有一鼓失而復得。現在我們仍能見到這套古物,乃一大幸事。石鼓每石刻有四言詩一篇,但由於字劃損泐過多,文字古老,這10首詩的創作和刻石的年代,以至它們的排列次序,都是歷代爭論的問題。

唐蘭考證 石鼓排列

清末以來,考古繼有發現。20世紀,商周青銅器出土不少。這些器皿上的鐘鼎文,加上1890年代被發現的甲骨文,使我們對中國古文字和上古史增加了認識。我多年前曾讀過現代考古學家唐蘭的文章。他用文字的發展、詩文的內容、史冊的記載和地理等證據各方面來考證,將石鼓那10篇詩訂為敘述周烈王派太史儋赴秦省獻公的事 (374 BC)。而獻公則先築路、修樹(〈作原〉篇所述),等候太史儋來到(〈吾水〉篇)一齊去打獵(〈吾車〉篇)和捕魚(〈汧也〉篇),到了目的地,在那裏舉行祭禮(〈鑾車〉篇),然後盡興而歸,歸時遇雨,故以〈霝雨〉篇作結。現在故宮展出的石鼓就是以這個次序來排列的。

石鼓的篆文介乎鐘鼎文和小篆之間,它結體匀稱自然,線條圓轉而疏密有致,一向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臨摹它的人也多以圓轉和工整為依歸。近代人吳昌碩(字俊卿)專攻石鼓篆文而有創意。他變工整為生動,加強毛筆書寫時輕重的變化,方圓兼備,而更突出古樸的味道,對現代篆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嚮。對着石鼓,我不覺地想到篆書自石鼓以來的發展,遂試作一詠,得二十韻。

故宮東廡見石鼓,十碣玻璃櫃裏藏,
解說圖文展壁上,赤砣堅穩如金剛,
刻辭燈下顯斧跡,篆字雄奇耀長廊,
蘇軾戲言指畫肚,韓愈驚歎飛鸞凰,
唐宋諸公那曉得,繼朝石鼓多損傷,
直泐橫訛似含淚,南遷北徙隨興亡。
可幸光緒起甲骨,古文字學得伸張,
晚近唐蘭著卓論,作原霝雨編成行,
獻公修路備漁獵,史儋遣自周烈王,
十闋既成孔子後,詩經不載合史綱。
李斯書風實繼鼓,漢後神讖擢鋒芒,
歷世古文存鉥印,陽冰圓勁名冠唐,
宋元遺篆多婉麗,行草楷帖充殿堂,
晚明篆刻闢新徑,何震文彭首拓荒,
清季書法轉風尚,棄帖習碑趨若狂,
石如撝叔皆宗主,篆隸百派爭輝煌,
俊卿傾力攻石鼓,據槁臨危傲清霜,
自此習書必摹碣,鼓學名高極四方。
我少忘餐學其篆,而今面對髮毛蒼,
櫃前徘徊不忍去,欲撫無計捫胸膛。

作者書汧也(医殳)鼓刻辭。(作者提供)
作者書汧也(医殳)鼓刻辭。(作者提供)

靳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