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終於迎來了五一黃金周,也是政府在預算案後推出的多項振興旅遊業措施初受現實考驗的時候。可能由於農曆新年及復活節假期外遊和北上人士遠超預期,訪港旅客數字卻欠佳,令當局在黃金周來個先聲奪人,先行報告入境人數,實行以入境人數「對冲」北上港人數字。另一方面,眼見5月1日下午天氣略為好轉,旅發局匆匆決定維港海上煙火表演如期舉行,可見當局對旅客數字與口碑相當緊張,生怕影響旅客來港意欲。
一場辛苦為誰忙
政府振興旅遊業的措施與思路,很大程度應驗了梁振英早前在本報訪問中「我們是不是要以訪客人數作為旅遊業發展的KPI(關鍵績效指標)?」的質疑。
沒錯,旅客是來了,但除了打卡與批評之外,不帶走一片雲彩,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少之又少,有種「一場辛苦為誰忙」之感。
筆者黃金周在銅鑼灣吃飯逛街,不消一會便意識到這個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只有「崇光感謝祭」仍人頭湧湧,其餘地方遊客數量比平常周末多一些,不過大多只在打卡閒逛閒坐,明顯是不會消費的。這裏的「不會消費」不單是指不購物,而是指連坐下來喝杯咖啡也省掉,因而區內大部分餐廳也沒有受惠於黃金周。假如沒有崇光感謝祭的話,相信連稍具消費力的旅客都不會來。這種「旺丁不旺財」的現象,顯示政府的措施是枉費心力,雖然可能未至於如梁振英所斷言,「低消費人群、低消費旅客來到一個高消費的旅遊城市,很明顯是錯配」,但說是事倍功半也是事實。
諂媚式吸客救亡
其實我們也清楚,現在政府正處於一種臨渴掘井、藥石亂投的狀態,明顯是方寸大亂,因而除了數字掛帥之外,更同時採行一種諂媚式吸客救亡──覺得旅客喜歡什麼就給他們什麼,千方百計要留住他們。事實上,這只會給人一種沒底線、「很low」的印象,同時也是一種「內捲化」現象,意指一種模式達到其最終形態後,無法自我穩定,也無法轉變為新形態,只能使自己在內部更加複雜化──這就是香港旅遊業的現况。
老實說,今天大陸遊客認為具有港風港味的地方、食店、店舖,很多在本地人眼中是無法理解的。就好像筆者從不了解年輕大陸遊客為何整天喜歡在百德新街、京士頓街交界拍照一樣(可能覺得商店上面的樓宇夠舊,有落差感吧),說穿了就是網紅店或受歡迎景點的認可權和話語權早已從本地人手中溜走,變成由內地互聯網主導,不是香港這邊所能控制得了。
如果政府整天追逐這些網紅店和景點,誤以為這就代表深度遊,其實是相當虛無縹緲及可笑的。尤其現在來港的大多是低消費旅客,導致市面愈加由低成本、低增值的商店所主導,變相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把原本成本較高、高增值的商店都擠走了。結果今天香港飲食業出現了一個弔詭現象,就是網紅店升天,米芝蓮店卻要結業。這固然一定程度與經濟環境有關,但整體餐飲生態正被扭曲,卻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旅遊業比「旺丁不旺財」更嚴重、更深遠的問題,是香港正逐漸失去個性,失去其本來面貌與形象;而政府作為促進者和推手,對於這種生態轉變須負上一定責任。假如政府繼續向這種旅遊模式傾斜,勢將慢慢形成一條路徑,但實質上卻是一條不歸路、一種退化。
失去個性 是一條不歸路
所以現在才是當局與業界最需要「戰略定力」的時候。歷年來,香港眾多餐廳獲享米芝蓮殊榮,是得來不易。不少國際化程度頗高的城市,其實也只有一兩間餐廳能獲頒星。另一方面,香港的雞尾酒酒吧正在迅速冒起,不少酒吧更榮獲「亞洲50最佳酒吧」而備受注目。作為一個美食都會,以香港擁有的米芝蓮餐廳及國際級酒吧,其他地方根本難望其項背,卻看不到政府對此表示重視或有什麼發展策略。
又或者說,近年韓國人大舉外遊,早在疫情期間已經非常活躍,往內地的韓國遊客亦急速攀升,為何當局對此毫不重視,而只向大陸遊客傾斜?可見目前大部分措施都是非常臨時和短期的。這種「即興主義」(ad hocism),正是策略與規劃的反面,如再不改變將斷送香港旅遊業的未來。
產業升級前 須搞好新標準化
對於疫後本港旅遊業和飲食業的研判,人們與當局都傾向將基本水準(好壞、上升下降)、遊客口味(大陸客、外國客喜歡什麼)及旅遊模式的改變(購物遊、深度遊)混為一談,以致過早便下了「旅客已不想購物或消費,轉而喜歡富有本地特色的深度遊」的結論。但其實很可能只是服務與出品水準下降、東西太貴、有其他地方選擇等原因,導致高端旅客的流失,同時又來了一批年輕、低消費、喜歡打卡及網絡主導的即日來回客。這不一定代表一種方向性的轉變,且不說高端旅客對具本地特色與文化內涵的地方及事物也同樣有要求,對此我們不能匆匆下定論。
反而,這一輪旅遊業的危機與困境讓我們意識到,無論是消費、餐飲和服務方面,抑或是文化特色方面,皆是耽擱已久,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但在目前環境下要實行升級,談何容易?依筆者所見,與旅遊業相關的行業都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它們一般都沒有經過一個標準化或規範化的過程,以致連基本水平該是怎麼樣也缺乏概念,達到基本水平都好像要講運氣。
實際上,正是這種基本水平的失落,導致疫後本港業界的生態環境平衡完全被打破,令港人紛紛北上與外遊、旅客對香港興致缺缺。說實話,業界連本地客都留不住,又憑什麼可以吸引旅客?所以當務之急是先搞好新標準化,讓業界清楚何謂基本水平,以此先保住本地客的基本面,再逐步發展出新優勢,以圖進取。而不是一句旅遊模式改變、此路不通,便丟下不管。
從振興旅遊業一事中,可看出一個政府的水平高低、有否長遠眼光與策略、社會和業界的問題出在哪裏。現在潛藏的問題已逐漸具體化,值得大家警惕。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