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今年2月上任,在龍年傳媒春茗見記者時,即席表演揮毫,以嶺南派筆法畫出一幅木棉花與翠鳥。他說:「中國顏色需要時間慢慢調,在活動前已經花了兩個小時調配顏色。」原來中國畫大量採用這類顏料,要慢慢調開及校色,心急不來,有點像養生活動。
公立醫院向來人手短缺,教學醫院教授個個都可一打三,又教書,又看症,又做研究,趙偉仁說,如果在工作與生活中找不到滿足感的話,很容易身心耗竭(burnout)。
醫學界定義「過勞」為疾病
身心耗竭的狀態,最早於1974 年由德裔美國心理學家 Herbert Freudenberger 提出,指一個人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過度疲勞狀態。他認為,職業倦怠是其中一種最容易在對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徵狀。2019年5月份,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工作倦怠列入《國際疾病分類》當中。
西醫多數提倡運動,及充分休息來治療身心耗竭狀態,書畫養生,屬於非常東方以及非常早期的天然療法。恰巧趙偉仁教授14歲已經學畫丹青,其後又習醫,並深入鑽研腸胃及消化系統的手術,可說是少數能將中西兩者優勢並蓄的幸運兒。
他說,做醫生很忙很累,工作上的成功感、幫助病人笑住離開醫院的莫大滿足感,都是幫助他克服身心耗竭的重要元素。「如果你做一個工作,沒有獲得成功感,很難繼續堅持下去。我相信無論做傳媒,做醫生,作任何其他專業都是一樣的。」醫學院教授又教書,又看症,又做研究,真的是為社會及未來醫學界傳承在付出。兼任醫學院院長後,趙偉仁教授比起以前更忙。幸好,他還有一個殺手鐧,就是揮毫作畫。
中國畫的留白哲學,有益於身心,趙偉仁說,「一朵花後面是什麼?可以是藍天,可以是另一叢花,也可以是一隻翠鳥。執筆者可以自由創作,觀賞者可以有足夠空間想像。」這都是古人養生、養心的學問。
職間衝突也可造成身心耗竭
做醫生容易疲勞,是因為工作時間長,生死攸關,肩上責任重。趙偉仁為什麼要做醫生?他說一來爸爸是醫生,自小耳濡目染,二來他很喜歡幫助別人,做醫生需要跟病人密切溝通,幫助他們脫離病苦,讓趙偉仁很有滿足感。不過,雖然出身醫學世家,他說「看」跟「做」完全是兩回事,當他真正當上醫生那一刻,才完全明白爸爸走過的足跡。所以,他也很用心去幫助今日的醫科生去過渡成為明日的醫生。好在中大醫學院傳統,有許多兄弟姐妹班,由師兄帶師弟,師姐帶師妹,能讓新丁提前向資深數年的同行請教經驗,可幫助他們克服burnout,提升成功感。
香港調解學院院長鄭會圻分享:「職間衝突也是造成身心耗竭及疲累不堪的原因,因為工作關係是要合作,要朝見口晚見面,兩人若產生摩擦,日久累積怨氣,很容易造成隱藏的健康及心理成本。」他說曾經有個案例:兩個老師因小事口角,最後A老師怨氣爆燈,天天失眠,要去看精神科醫生,請假休息,復工後更出示證明,在學校要遠離B老師,除非有第三方在場陪同,否則拒絕單獨相處,以免刺激病情。
原來衝突不光會拉低生產力,更會令工作關係受損,破壞團隊合作,還可增加職業壓力,帶來焦慮、失眠、情緒低落等問題。鄭會圻不懂畫中國畫,但他退休後有自家農場,閒時耕作,看着農作物在田間生長,亦是一樂也,就像以大地為畫紙,以農作物為色彩,待四季風雨加持,怡然自得,享受慢活樂趣,跟畫中國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