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鍛鍊與體力勞動

一般人在計劃運動時,要先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中缺乏哪種肌纖維,再決定要進行哪類運動來鍛鍊肌肉。

朋友疑問為何自己每天從事體力勞動工作,卻沒有練出彭于晏和張家輝的身型?我只能苦笑道:他做的是運動,你幹的是勞動。後者是一種單純消耗熱量的經濟活動,前者則有特定目標。以下幾個關於肌肉鍛鍊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制定訓練時間表和方法。在選擇適合的運動模式時,往往會考慮四項因素,簡稱「FIIT原則」:

  • 頻率(Frequency)就是一段時間內運動的次數,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成人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以及至少兩天中至高強度的肌肉強化運動。這個累計時數可分散於一周內完成,次數(頻率)取決於個人生活時間的分配。
  • 強度(Intensity)可見於身體對不同運動的反應差異,中強度運動如急步、游泳、踏單車等會使心跳和呼吸加速;而跑步、網球、跳繩等則屬於高強度活動,參與者會出汗和氣喘。
  • 時間(Time)表示每次運動的長度,通常要視乎個人能力和運動強度而定,例如急步或慢跑等帶氧運動時間至少維持半小時以上,而高強度運動則建議縮短時間和間歇進行。
  • 類型(Type)通常分為帶氧和無氧強化運動,帶氧運動幫助鍛鍊心肺功能,增加血液循環和提升含氧量;強化運動則透過重量或拉力,提高肌肉活動時的阻力,達到強化肌肉的效果。

日常的工作勞動經常會過度倚賴某些肌肉,例如運送樽裝水的貨車大哥,平時賣力的是雙臂和腿肌等淺層大肌肉,而腹背肌、腰椎、髖和膝關節等難有伸展的機會,更不用說正確的呼吸方法。又例如職業媽媽,長時間兼顧買菜、燙衫、抱娃娃等固定姿勢,肩膊和下背部等長期受壓,肌肉變得繃緊和勞累,這是使用特定肌群做單一動作的後果。

運動練習講究要全面,特訓表現不足的肌肉,同時亦兼顧心血管和肺呼吸功能的控制。正如中國的內家拳也提倡吐納法,鍛鍊心肺目的在於透過正確呼吸進行大量氧氣交換,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促進新陳代謝,這些絕對是體力勞動不能達到的。筆者給體力勞動者建議:工作時多用的肌肉,運動時做點輕鬆的拉伸;平時躲得過操勞的肌肉,運動時便要加倍鍛鍊。

肌肉也分紅肉和白肉?

心肺和強化訓練都是不斷重覆一些動作,刺激肌肉運作起來並慢慢適應運動量。好的節奏掌握能夠提升肌肉表現,這個牽涉兩個概念。我們的骨骼肌(隨意肌)包含了兩種屬性的纖維,一是慢縮肌纖維的「紅肌肉」,組織內含有大量微絲血管、線粒體和肌紅蛋白,顏色偏紅同時含氧量豐富。雖然其輸出的力量單位不高,但可持續發力的時間較長,是耐力型肌肉。

二是快縮肌纖維的爆發型「白肌肉」,依據腺粒體和肌紅蛋白數量的減少,組織呈現會由偏紅至偏白,當中含氧量逐漸下降成無氧狀態。收縮擴展的能力較紅肌肉高,力量可於短時間內以高速爆發,同時亦很快便會感覺疲勞。

為什麼馬拉松選手都是瘦瘦削削?

大家見過短跑和馬拉松選手嗎?兩者身型有很大差異。很多人以為跑馬拉松的卡路里消耗量大,所以跑手都是「身無四両肉」;相反短跑運動時間短,所以脂肪厚、身型大隻,也衝得快。當然以上估計都是錯得有點不靠譜,身型上的差異是因為兩類選手身體內的紅白肌纖維比例不一樣。一般人粗略比例來是各佔一半,但因應體格和後天訓練,比例會偏向某一方。位於淺層明顯而粗狀的三頭肌和股四頭肌包含了大量二型肌纖維,而深層的核心肌群和旋轉肌群則是細長的一型居多,也正是長跑選手需要鍛鍊的耐力型肌肉,所以他們的體型也自然沒有短跑選手般特出。

以上可見,當我們進行慢跑等帶氧運動時,使用的是紅肌肉;而短跑跳高等無氧運動則依靠爆發力強大的白肌肉。我們常說頭15分鐘的運動不會消耗太大能量,因為根據「大小法則」(Henneman’s size principle),運動中慢肌肉會先被激活和使用,隨後當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增加,快肌才開始被激活。一般人練跑是循序漸進地加速,盡可能激發全身肌肉,而某些專業運動員夠跳過這規律,短跑選手能夠贏在起跑線,是在極短時間內激活白肌產生爆發力衝刺,當然這個是需要特別的強化訓練。一般人在計劃運動時,要先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中缺乏哪種肌纖維,再決定要進行哪類運動來鍛鍊肌肉。

投書者簡介:

彭俊耀,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