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分兩種
中風分兩種,一種是缺血性中風,一種是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
缺血性中風:根據美國德州心臟研究所的資料,佔大部分中風 (約87%)為缺血性中風,是由血塊或通向腦部的動脈阻塞引起。當大腦動脈變窄或受阻時,就會出現缺血性中風,導致腦部血流量嚴重減少,甚至缺血。導致患者因此腦功能部分缺損,甚至腦細胞死亡,出現如單側肢體麻或無力、步態不穩、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等神經症狀。
出血性中風:佔個案小部分(約13%),是由大腦內部或周遭血管破裂、滲漏引起的的傷害。其特點是腦壓升高,患者常會出現頭痛、嘔吐等表徵。腦出血成因許多,包括多種常見情況如:長期高血壓、高血脂導致動脈血管硬化;抗凝血劑過度治療;動脈瘤等。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資料顯示,血管壁會因長期硬化而變得脆弱,一旦血壓突然飆升,即有破裂的可能。
中風沒施救,每分鐘190萬腦細胞死亡
中風患者在沒有施予任何治療下,每分鐘約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及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教授強調,及時疏通大腦受阻塞的血管,恢復血流非常重要。「現有技術雖然可以利用導管進入腦動脈主幹,清除血栓,但仍難以深入更遥遠、更幼細的末梢血管。」
溶血酶激活劑﹙tPA﹚常用於溶解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的血栓,然而,若使用高劑量tPA時未能定點輸送至血栓,反而讓藥物散布至身體其他部位,不但會降低溶栓成效,還會造成顱內以至全身出血的風險。
由中大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的磁控溶血酶激活劑納米機械人(tPA-nbots),專門用於治療缺血性中風,溶栓速度較傳統治療快5至20倍,並能有效覆蓋遠離身體主幹的末梢血管。正好克服了技術瓶頸,精準施藥,安全而有效保護大腦功能。一舉三得,減少不必要藥物在全身游走的風險,減低因缺血引起的腦損傷,並減低藥物治療的副作用。
新納米機械人精準施藥,一舉三得
磁控tPA-nbots由中大的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共同研發。跨學科研究是AI醫療的研究特色,團隊已成功將載有tPA-nbot納米機械人的導管置入到血栓附近位置,然後遙控它們到達只有亞毫米大小的血管中,瞄準血塊,啟動局部精準溶栓過程。血塊被溶解後,將與納米機械人一起被導航離開人體。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張立教授指:「新法溶解血栓速度較傳統治療快5至20倍,節省疏通血管時間,有望減少中風患者的腦損傷。」
團隊亦成功利用激光散斑對比影像掃描(LSCI)實時追蹤、輸送納米機械人及監察血流通狀況,研究成果已於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和《Science Robotics》上發表。
十大保健法,減低中風危機
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及香港防護中心的醫學建議,有中風危機的人士,可以透過預防醫學的原則,在危機出現之前,就自行減低患中風的危機。這十個生活習慣為:
一,戒煙 — 吸煙人士中風危機較非吸煙人士高 67%。
二,戒酒 — 豪飲杯中物或酗酒人士,中風危機較輕談淺酌者高2.1倍。飲用小量或中等分量酒精人士的中風危機亦高出 14%。
三,低鹽低糖、少吃加工肉類及紅肉 — 每日多攝取1克鈉,中風危機增加 6%;每日多喝250毫升含糖飲料,中風危機增加 7%。每日多吃 50克加工肉類,中風危機增加 17%;每日多吃 100 克紅肉,中風危機增加12%。
四,避免久坐少動 — 缺乏體能活動人士,中風危機高16% 。
五,改鬆心情、自我減壓 — 自覺心理壓力很大的人士,中風危機較其他人高 2.2 倍 。
六,避免中央肥胖 — 腰臀比例值愈高,中風危機愈大 。最高可增44%風險。
七,妥善管理高血壓 — 曾患高血壓、或正患高血壓(上壓≥140毫米及/或下壓≥90毫米)者,中風危機高3 倍。
八,妥善管理高血脂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poB,俗稱「壞」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poA1,俗稱好膽固醇) 的比例值愈高,中風危機愈大。最高可增84%風險。
九,妥善管理糖尿病(高血糖) — 曾患糖尿病,或糖化血紅素值≥6.5%者,中風危機高16% 。
十,減低心臟病風險 — 心房顫動、曾患心臟瓣膜病或心肌梗塞者,中風危機高3.2 倍。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