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豈有北轍?論成語「南轅北轍」與「魏人適楚」

「適楚而北轅」與「至楚而北行」意思相同,如果要從魏人之楚的故事得出一成語,應該是「北轅適楚」或者「北行至楚」方為正確。

「南轅北轍」乃廣為人熟知的成語,究竟什麼意思?

好像人人耳熟能詳,因為幾乎所有的書,包括一些權威辭典和成語詞典,大同小異都是這樣解釋:意欲往南,卻駕車北往,離目的地愈走愈遠,比喻行動與目的背道而馳。

南轅北轍是不是、能不能表達這樣的意思?什麼是南轅?什麼是北轍?正一正詞義就明白了。

轅是車前套駕牛馬的直木

轅,車前用以套駕牛馬的直木。南轅,轅向南,馬車必南行。南轅一詞本就有南行的意思:《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上》有句「……奉詔之日,引師南轅。」;《三國志,孫皓傳》有句「舟師汎江,順流而下,陸軍南轅,取徑四郡……」

轍,車行時其輪路上留下的痕跡,北轍即車北行路上留下的痕跡。南轅怎麼會有北轍?除非馬車倒行,善御的馬伕亦難做到,根本走不得,如何會離目的地愈走愈遠?

書本皆說其語來之有自,典出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四》故事。那就不得不需要讀一讀典故了,看看原文怎麽說:「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南轅不可能倒行而有北轍

文中不見南轅北轍一語,或曰成語是故事內容的總結引申。引申可以,但不可杜撰而無中生有。故事中該魏人憑其「馬良、用多、御善」,「北面而持其駕」,何曾有過南轅?本來就是北轅,向北而去,北轅北轍。南轅北轍既與故事內容不符,於事理也不合,南轅絕不可能倒行而有北轍。

其實,典故中季梁已說得很清楚,其語魏王曰,其人「猶至楚而北行也。」東漢荀悦編撰的《申鍳,雜言下》有這樣的話,「先民有言,適楚而北轅者,曰:『吾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遠矣。」

「適楚而北轅」與「至楚而北行」意思相同,如果要從魏人之楚的故事得出一成語,應該是「北轅適楚」或者「北行至楚」方為正確。

後人引用「南轅北轍」意義不同

「南轅北轍」一語,見於後人詩中,而其意思與上述故事毫不相干,如:

  • 宋‧俞德齡「北轍南轅一昔分,何時尊酒細論文。」
  • 宋‧劉可莊「北轍南轅有返期,吾兒掣手去何之。」
  • 明‧李昌祺「南轅北轍盡何求,鬢不如霜不肯休。」
  • 明‧羅欽順「南轅北轍成何事,細數平生愧不如。」
  • 清‧許傳霈「江上曉風分送處,不知北轍或南轅。」
  • 清‧劉繹「過眼浮雲去似梭,南轅北轍總蹉跎。」

很清楚,南轅北轍是指一南轅,一北轍,「動若參與商」,親人朋友分離遠隔;或是人生奔忙,營營役役,時而南轅,時而北轍,將其說成典出戰國魏人適楚,實在是很大的誤解。

作者簡介

陳錫波,又名陳詩亮,60年代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外語系,70年代移居香港。曾任或現任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對聯課程主講、香港楹聯學會和澳門楹聯學會顧問等。有關對聯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散見於《國學新視野》等香港和內地的報刊、雜誌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