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樂團與香港藝術節合作,自2007年起推出「樂旅中國」系列,多年來首演多首大中華地區及海外作曲家的創作樂曲,希望藉此弘揚華夏文化,傳承中樂精髓。
將於3月23日登場的「樂旅中國──編鐘與管風琴的對話」,將以音樂回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邀請國際著名管風琴演奏家沈媛與樂團笙首席陳奕濰合奏香港中樂團2020年在歐洲巡演大受當地樂迷歡迎的王乙聿作曲《簧》,並世界首演香港鬼才作曲家伍卓賢的新作《幻境》,展開一場中西「王者之聲」的對話。
相傳笙係由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女媧所製造,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早至商代的甲骨文已有相關記錄,至春秋戰國時代已十分盛行。《詩經》中有記載:「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是中國吹管樂器裏面,唯一吹、吸皆可發聲的樂器,也是唯一可以吹奏和聲的樂器。歷經千餘年的流傳,笙的樂音除在東亞各地傳播,18世紀時也曾經由在華傳教士帶回歐洲,促進了風琴及簧風琴等自由簧樂器的發展。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表示,「2015年,我策劃台灣國樂團舉辦『簧的世界』樂會,委約王乙聿先生以『笙與管風琴的對話』為題創作大型協奏曲《簧》,將傳統樂器笙與西方管風琴合奏,讓這兩件『簧』樂器發揮各自特色,與豐富的大型中樂團展開富於動感的交響樂卷,無比震撼。樂曲伴隨香港中樂團在多次國際巡演中演出,受到各地觀眾熱烈歡迎。」
香港中樂團曾於2013年舉行「千年之聲.鐘樂龢鳴」音樂會,邀請湖北編鐘國樂團帶同一組六十五枚編鐘來港演出,又舉行講座,讓樂迷可以近距離接觸編鐘;音樂會中並世界首演了編鐘與中樂團合奏的《以戰維和》、《鐘樂和鳴》,以及編鐘、管風琴與中樂團共同演出的《盛世華章》等三首樂曲,讓樂迷感受編鐘與管風琴在現代中樂隊平台上的碰撞,成為本地藝壇一大盛事。
編鐘興於周代,是整套懸掛於架上的青銅敲擊樂器,《周禮》記載:「掌教擊磬、擊編鐘。」每件編鐘透過兩個瓦型結構拼合,演奏者奏正鼓和側鼓能達致「一鐘兩音」的效果。1978年,曾侯乙編鐘在湖北隨州出土,震驚中外,這套鑄於戰國時代的編鐘共六十五件,十二律半音俱全,音色優美,造型精緻,集聽覺、觀賞及文化歷史價值於一身,同時亦打破中國音樂「只有五音」的誤解。
今年香港藝術節「樂旅中國」音樂會,香港中樂團特別委約本地作曲家伍卓賢先生以笙、管風琴、編鐘及樂隊創作新曲《幻境》,曲中特別加入數十位年輕笙演奏者一同演出環節。樂曲中管風琴一反傳統的輝煌莊嚴的風格,代之以快速的爵士樂風格,相信對演奏家會是一大挑戰。伍卓賢表示,「編鐘和管風琴都是有着悠長歷史的樂器,也有着特殊的功能和地位。這兩種樂器加上群笙和樂隊一同合奏,建構出一個很有趣的時空,引發了我創作《幻境》這首作品的契機。我在創作這首作品時,運用了很多平時只有樂隊很難呈現的一些音樂構思,結合了管風琴和編鐘,就打破了不少限制,例如和弦的複雜性和旋律的選材等等,擴闊了音樂上的很多可能。」
音樂會另一曲目《第二交響樂》是1989年香港中樂團委約當時音樂總監關廼忠先生為香港文化中心開幕而作,樂曲氣勢磅礴,委婉動聽,突顯了管風琴雄偉及豐富的音色變化,更採用了不同地方的傳統音樂素材,宛如為觀眾展開了千里江山的音樂畫卷。是次演出樂團特別邀請了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沈媛女士演奏管風琴,是繼2019年「永恆的羽翼」音樂會後再度合作,當年沈教授的演奏,讓文化中心的管風琴煥發光彩,音色輝煌,令人耳目一新。
閻惠昌指出,這次音樂會,是「簧」與「鐘」的對話,是中西文化交流歷史的演繹,同時展示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的特別地位,「我對這次音樂會充滿期待,亦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晚上。」歡迎有興趣的讀者,立即購票,欣賞香港中樂團最新樂季的演出。
!doctype>2024年第52屆香港藝術節
香港中樂團:樂旅中國──編鐘與管風琴的對話
指揮:閻惠昌
演出:客席樂團首席:張重雪
管風琴:沈媛
笙:陳奕濰
日期:23/3/2024(六)
時間:晚上8:0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票價:$450, $350, $300,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