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無數家庭深受AD困擾,因為此病早期病徵並不明顯,有時會呈現輕度認知障礙,可是到醫生確診時,多數已經無法逆轉,所以早期篩檢潛在患者,及早安排監測及治療,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及醫者的夢想。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團隊與國際研究團隊合作,開發出可檢測出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技術。其中檢測AD的準確率超過96%,檢測輕度認知障礙的準確率超過87%,令人振奮。
科大的新技術非常簡便,只需抽取一滴血,分析血中21種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血液蛋白濃度,即可精準評估測試者有否染病。就算患者未有病徵時都可以確診到。 而且檢測覆蓋中國和歐洲人群。葉玉如教授指,這項突破性科技已到達臨床應用階段,並已授權予科大的初創公司──康至德(Cognitact Ltd)為市民提供檢測服務。
阿茲海默症不同於柏金遜症
本港每10位70 歲或以上的長者,就有1位患上認知障礙症,當中超過一半屬阿兹海默症。坊間至今仍有不少人會將阿茲海默症與帕金遜病混淆,雖然兩者都與腦部功能有關,也同屬於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但卻是兩種不同的病症。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逐漸浮現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影響記憶、語言和認知功能。初期特徵是短期記憶喪失,之後逐漸失去記憶、出現語言障礙、容易迷路,伴隨學習困難、思考及判斷力下降。
前美國總統列根就是知名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他於1994年11月5日宣布確診,並親筆公開信告訴大家:「我的人生之旅將開始進入黃昏……」。到2004年中他因肺炎去世時,已經不認得家人。夫人南茜一直照顧他的起居,列根的女兒曾對美媒說,父親患病後,就像一個飄浮於深淵的靈魂,腦部不能正常運作,就像去了另外一個空間那樣。
常與阿茲海默症混淆的柏金遜症,患者常見身體震顫、肌肉僵硬、行動緩慢、書寫困難。身體於靜止時尤其易出現震顫。肌肉僵硬到某個階段,連日常穿衣站坐都感困難。荷里活知名影星、《回到未來》電影系列男主角米高霍士便是知名的柏金遜症患者,他於1991年確診患上柏金遜症後,宣布退出影壇。患病30年之久,他曾公開承認,走路經常跌倒,甚至因此而撞傷臉骨、跌斷手臂。
中大推「眼底相」投入服務 2分鐘偵測腦退化症
全球科學家都為阿茲海默症各出奇謀,今(20日)中大宣布成立中大衍生初創企業──全球體育健康創新研究院(GSWIC),就是將2022年中大醫學院宣布成功研發的、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眼底相」分析技術推出市面,造福市民。該技術全名為「人工智能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AI-based Automatic Retinal Image Analysis),簡稱ARIA技術。
2022年11月,中大科研團隊公布可利用非侵入性方法,拍攝「眼底相」偵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超過8成,過程簡便,整個診斷過程僅需2分鐘。系統機制是,當視網膜血管或神經出現損傷或退化時,會直接或間接反映出大腦有類似的血管或神經病變,故「眼底相」等於是阿茲海默症的倒影。
醫學界指,阿茲海默症的出現是因為腦內過度積聚澱粉狀蛋白等不正常物質,導致腦細胞非正常死亡,引致認知能力退化。以前普遍採用正電子腦掃描,或腰椎穿剌提取腦脊液等,都屬於入侵性作法,遠不及「眼底相」安全可靠。ARIA技術(即「眼底相」拍攝儀器)則可拍攝視網膜影像,用作估計:
- 阿茲海默症病情。
- 與運動相關的人體功能,包括認知功能、注意力、體力、速度、敏捷性、反應時間、平衡和身體組成協調,結合這些領域來預測運動員在不同類型運動的競技和比賽表現。
- 可用作初步檢測因接觸性運動(如美式足球、橄欖球、拳擊、泰拳和綜合格鬥等)而引起的腦震盪造成的輕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