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也就是「人類的生日」。這個節日在中國起碼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人日」的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日」源自上古神話。據《莊子應帝王》所載,古時候有三位元神仙,倏帝、忽帝和混沌。倏和忽常去混沌家作客,受到熱情款待。兩位神仙為答謝混沌,就告訴他:「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混沌按照他們的說法在自己身上一天鑿一竅,七天鑿好七竅,人就誕生了,但是混沌卻因此而死去。所以第七日就為「人日」。
還有一種關於「人日」節來源的說法流傳更廣。晉人董勳所撰《答問禮俗》記載:女媧初創世「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正月初一要把雞的畫像貼在門上,或畫在門上;正月初七則要把人像貼在帳子上。)
古人認為「人日」是極為重要的日子。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所著《占書》云:「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穀。其日清明,則所生之物育;陰則災。」質言之,古人以正月初七這天天氣的陰晴來占卜當年人的凶吉禍福。為討吉利,古人後來有了正月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四不殺羊、初五不殺牛、初六不殺馬、初七不行刑的習尚。此後,正月初七遂日漸演變為古代甚為隆重的一個民間節日。每逢「人日」,人們都盼望天氣清明,並舉行各種風俗活動,以寄託思念親友之情,祈求親人安康之意。
從晉朝開始,在「人日」這一天就有戴「人勝」的習俗。劉臻妻陳氏《進見儀》云:「正月七日,上人勝於人。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亦言:人日「又造華勝以相遺」。所謂「人勝」,就是一種頭飾,又名「彩勝」「華勝」。即婦女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將金箔刻鏤成人形貼於屏風或窗戶上,也戴在頭髮上。唐朝對此一風俗極為重視,甚至將「人日」稱為「人勝節」。
唐朝人尤其注重「人日」。在這一天,宮廷中要舉行宴會。唐代宗楚客的《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將宴會時的盛況刻畫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後來不但宮廷在「人日」舉行宴會,民間也要舉行宴會。鮑防的《人日陪宣州範中丞傳正與范侍禦傳真宴東峰亭》:「人日春風綻早梅,謝家兄弟看花來。吳姬對酒歌千曲,秦女留人酒百杯。」就 勾勒出當時歡樂熱鬧的場景。
「人日」出遊登高的習俗,早在晉朝就有了。東晉李充《正月七日登剡西寺詩》云:「命駕升西山,寓目眺原疇。」表明作者在「人日」之際趕著馬車,登上西山,極目遠眺。隋、唐、宋三代,文人墨客也有在「人日」這天出遊的風尚。據說出遊是為了躲避瘟氣,丟棄晦氣、踏死喪氣,希冀能在新的一年裏,官運亨通、身心康泰、一帆風順。
「人日」之時,有些地方要吃用七種菜做的「七寶羹」。平民百姓通常會取水芹、薺菜、蘿蔔、蕪菁、繁縷、鼠曲草、稻槎菜這七種時令蔬菜熬粥,據說有祛病除邪,延年益壽之效。此說並非無稽之談,如水芹、薺菜、蕪菁等植物皆含有豐富的揮發油成分,確能提神醒腦、殺滅病菌。由於各地飲食偏好各異,所產植物不同,「七寶羹」的配料自然有所變人化,甚至還會加入肉類。唐朝時這一習俗傳入日本,民眾呼之為「七草粥」。時至今日,日本家庭每年仍會熬煮,唯中國已不復見。
「人日」節雖然日漸式微,如今已成為一種傳統文化,唯「人日」對「人類誕生日」的重視與思親重誼的情懷,還是值得吾人銘記的。
作者簡介:
馮天樂,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國文學、語言及文化文學碩士(優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顧問、海濱文化導賞會榮譽顧問、香港失明人互聯會中國歷史文化顧問、中國文化研究院「燦爛的中國文明」專題作者、香港電台節目《講東講西》客席主持、《協進之聲》編委。馮博士曾主持香港電台節目《中國點點點:閱讀中國》、新城電台節目《大中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