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股也是開放的市場,也由機構投資者主導,但美股根本是很多機構投資者的大本營,佔有投資組合的極大份額,投資組合即使也以季度為週期檢討並實行,影響絕不如香港之甚。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一個投資機構只投資港美兩地,原來的基準美國配置90%,香港10%。經季度檢討香港增至15%,美國減至85%。實行時香港增加50%,美國只是減少5.5%強。香港的效應自然大得多。
美息展望主導港股
即使在香港,港股季初效應不是永遠都非常明顯,也不是永遠都是表現為上升的模式。大體上說要使港股季初效應表現為上升的模式,多見於如前面所說約那兩種情況:有利好因素使港股配置被提升,或執行層面使持倉過分偏離應有基準。以今年第三季看,7月初港股不但沒有上升且處於急劇下跌的前期階段。那就是第二季本來港股配置己高,執行層面也未在6月底減持至大幅偏離的水平。因而第三季即7月初根本沒有出現季初效應。
通常季初效應最明顯的上升出現在季度首月的上半月,且多集中在藍籌股範圍。因為這是以大量資金推動為特點的升市,藍籌股市值大,可容納更多的資金。
10月港股的季初效應第一浪本來在10月9日恒指22,807點已初步見頂。因為美國經濟數據不佳,市場普遍認為年內加息機會已小,雖然美股受困個別權重股份盈利前景而在周三急跌,但港股乃至亞洲多數股市皆反其道而急升,港股甚且衝破重大阻力位而企上23,000點以上。這一升多是美息展望有所變化的結果。
這樣10月餘下的日子更多地是後季初效應的,為美息展望所主導。由於中國在下半月有多項重大政經大事發生﹙包括習外訪,五中全會,乃至19日發表的第三季 GDP﹚,市場有所期望。但資金多己就位,累積升幅也己相當可觀,當這些政經大事發生時未必有太大剌激。一個值得注意的事態發展是,中國經濟短期難有改觀,市場普通預期央行減息降準,尤其是影響中國貨幣供應至鉅的外匯佔款錄得巨幅下降的今天,作為對衝外匯佔款的超高存款準備金己無必要。極有可能一旦央行採取行動,會是10月港股的高峰,然後進入真正的調整。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