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繼傳統山水畫的代表人物

驀然回首過去,年少不更事,不知畫工之妙。隨着歲月的增長、人生經歷的豐富,如今再次細味品嚐昔日的畫稿,頓悟師者之用心。學生青出於藍也好,還須努力也好,只要不忘師者教誨,能弘揚其道,已不負師者之心也。

香江雖乃彈丸之地,卻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影響神州大地、海內外千萬華人。這方寸之地在商貿經濟,曾位踞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影視娛樂,有「東方荷里活」之稱。因其燈火璀璨,遊客稱之為「東方之珠」。香江一直以中西文化共融為特色,華洋共處作魅力,成就別樹一幟的國際大都會。在這現代化的都城華衣之下,包裹着一塊塊古樸的文化瑰寶──傳統文學、藝術及書畫的承傳。若數傳統書畫家,不可不數關應良先生──傳統山水畫在香江承傳的代表人物。

關應良先生師承龍谿居士梁伯譽先生(1903-1979)。梁伯譽先生年少苦學《芥子園畫譜》(註一),繼承宋元山水畫筆法,有「萬能畫家」、「山水第一筆」之稱,乃公認的山水畫大師。關應良先生既得梁伯譽之畫法,追模元明水墨大家,根基紮實地繼承中國古代傳統書畫的精髓。

筆者能拜關應良先生門下,因吾師哲學碩士論文指導老師黃兆漢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推薦。那時剛取得碩士學位,很想提升個人文化修養,黃教授隨即推薦關老師,又盛讚云:「關老師是傳統書畫家,造詣深厚。你若能夠跟他學習書畫,必定獲益良多。」於是,筆者在1999年至2001年之間,跟關應良老師學習書畫。其時,黃教授門下有三四位師兄姐弟妹皆成為關老師學生。

跟關老師學習書畫,要直接到其寓所兼工作室上課。關老師居於半山堅道,家中除菲傭外,只有侄兒,一室幽靜。關老師穿着唐裝,與古色古香的桌椅及文房四寶相映,總令人有錯覺,以為置身民國時期。關老師是比較傳統的長輩,上課模式是一對一,教學之法是示範寫字或畫畫,學生靜坐深色書桌前觀看。

第一課堂,關老師十分耐心教導如何運筆:「指密掌虛」;寫一橫「必須回鋒」;寫一豎:「(筆)管偶然可傾科斜,但鋒必要正」;寫一字要「以平正為原則,偶然容許略傾斜或側」。若用補筆,老師云:「補筆切不可常用,否則呆滯無氣。」他清楚教導每個字的一筆一劃,既教楷書、行書,亦教隸書;而《聖教序》及《禮器碑》是其常用的字帖之一。

作為學生,我從旁觀看,看他如何用筆運墨……示範的作品就是帶回家臨摹學習的功課。字帖有時會出現奇怪的異體字,關老師怕學生看不明白,會在旁用毛筆或紅色原子筆註明該字。我也是在那時學了不少字典也查不到的異體字──

(關應良老師書法字體及其標註)

繳交習作之時,關老師會在字體旁邊以紅筆圈點批示。一篇書法呈交後,若沒有任何圈點,就是美好的作品。偶然,在他給的書法稿旁邊,可以看見他隨意寫下的詩句,如「雲外有樓觀氣象,江山花木四時春」。關老師喜愛古典詩詞,不時向弟子取稿,並代為發表於《嶺雅》詩詞集。他叫我交稿時,我戰戰兢兢呈交;他為我潤色一二字就拿去發表……至今難忘他對詩詞的熱愛。

其時因為年輕喜好熱鬧,在一小時觀看關老師示範之餘,總會主動找話題與他閒聊,也聽其細說畫壇逸事­­­。例如,我很喜歡某著名畫家之作,讚賞其繪畫的荷花美妙多姿。他則云:「嚇嚇,那位畫家專臨摹古人名畫,再高價出售臨模之作,真品則自行收藏起來。賣家見他是畫家,都相信他賣的是真品。此事行內人人知之……」關老師義憤填膺,我見證老師的凜然;老師評論畫家的人格,我聽得津津有味。閒聊之趣事,可惜沒有一一記錄下來,如今年代已久,記憶沉埋。然而,幾乎每次課堂他都問起指導老師黃兆漢教授,也讚賞同窗李潤滿的詩詞出色,師妹甄美梨書法秀麗。

由於書法可自學,繪畫則不行,故關老師側重教授水墨畫。首次上畫課就是繪畫一二顆樹,今周畫松樹,下周畫梧桐;今周畫山石,下周山嶺。關老師總會給一點評論,有時用毛筆點評,有時以紅筆批示。例如:「除染色過濕外,墨色線條無問題。」「藤黃不宜多用,否則花青褪色後,其黃更甚。」「墨色甚佳。顏色(花青)要和少許墨。」「墨色甚佳,既濃又有淡。樹形甚好。轉折不清楚。」從這些評語可見,關老師注重墨色、賦染與線條,也顯見其審美傾向。

(左圖、中圖為筆者初學之稿,關應良老師之評語。右圖乃關老師給予的山石圖稿。)

畫樹、畫山石一段日子之後,就組合而畫一幅有山石樹木的小畫。學習了一段日子後才教扁舟、水泊、瀑布,也開始繪畫涼亭、屋宇與人物。小畫繪寫合標準,關老師會在上面代為題字──添上學生姓名及繪畫日期,有時也會詩興大發,拈寫或創作一二詩句。

(左圖乃關應良老師之題字,中圖為筆者自題,右圖乃關老師紅筆評點。)

那時我一邊觀看關老師示範畫畫,一邊思考:畫中山水風景在何處可見?屋裏人、舟中客該是古人嗎?畫是現代繪畫,畫中人該穿時裝嗎?由於心裏滿是疑惑,我忍不住問關老師:「請問畫中人是古人嗎?」關老師有點愕然,該沒想過學生會問此問題。他停了一二秒才緩緩回答:「是與山水有同意趣的人,你可以說是古人,也可以說是現代人,只要保持古樸秀雅的畫風就可以。」這「是」與「不是」的答案,讓我參悟了很長的時間。未參悟之前,我還猶豫該畫古代服飾髮髻,還是現代髮型時裝?或許世界有很多事情,朦朧之境比清晰視野更富美感,故此不必探究古人或現代人的問題,只讓畫中人與畫中山水和諧統一。

學畫之時,若關老師有閒暇,會泡一壼茶一起喝。至今還記得那中式有蓋茶杯沖泡的濃茶。因我不喜歡喝濃烈深黑的茶水,有幸喝得一杯清新龍井,其甘甜清香至今猶記……關老師教授書畫時,也會傳授文房四寶知識,偶然會叫學生磨墨。磨墨之時,用力的剛柔力度、快慢速度會影響墨汁的素質,為此關老師會在旁指示:「這塊要用力一點磨」、「這塊輕輕磨就可以了。」水的用量則只有老師才知道。

與關老師認識久了,開始無所不談。一次,我見其客廳掛滿一幅幅山水畫,讚不絕口:「關老師,這些畫很美啊!」他開心的笑起來。我又問:「為何這些畫除了墨汁之外,只有花青和赭石兩種顏色?」他嚴肅地回答:「傳統山水畫用色主要是這兩種,但也會加一點其他顏色。」我笑說:「不如試試多用鮮明的色彩,讓那些山水畫變得富有青春氣息。」隨心而發的建議,或許如小石般投中關老師求變的心湖。一兩個月之後,他特意展示兩幅大畫稿,用色比較鮮艷明亮──有青翠的樹葉,也有粉色的點染。我見到時大讚:「嘩!色彩很鮮明光亮,充滿青春活力,感覺朝氣勃勃!」他在旁微笑:「畫春天,效果還算不錯。」

2001年秋天到英倫深造,未能再上關老師的課堂……然而,當我的論文出版成書,關老師樂意為之題字。其後幾年西飛東行,偶然與黃教授、同門師兄弟姐妹聚首,得知其近況:「關老師自云年紀漸大,決定不再教畫了。」我心裏感覺惋惜,還以為可以繼續跟他學習……

關應良老師為人低調寡言,從來沒有說某某是自己的學生。除同門師兄姐弟妹外,我不知誰是他的弟子。一次偶然之下,與香港著名畫家李志清先生認識,觀其水墨畫染色及繪畫風格,感覺有點熟悉。之後,與胞姐妹到其畫室選購畫作,閒談之間,自云曾學過一點點水墨畫。李先生好奇問:「你曾跟誰學?」我說了關老師名號,李先生笑說:「他也是我的老師!」我驚訝不已。又一次,在文教活動認識著名漫畫家馬星原(馬龍)先生,才知道他與妻子方舒眉女史皆是關老師的學生……關老師的弟子早已在香江畫壇大放異彩,各據頂峰。筆者僅在山腳門外塗鴉自娛,為此多年不敢提是關老師門生。其時,辦公室右鄰馬桂綿教授也是書畫家,學系人人知其書畫皆美。一次討論香江書畫之時,我順道問他認不認識關應良老師?他卻反問:「你認識他?」我猶豫說與不說,以為世事不會那麼巧,故此坦言:「我曾跟關老師學畫。」馬教授有點驚訝:「他是我中學時期的畫老師……」世界好像很大,有時卻是那麼細小。

之後見關老師,他已年過八十。那是在大會堂高座的畫展,他身穿鮮亮的唐裝,行路已有點困難,要依靠拐杖及旁人扶持。後來,關老師因相依為命的侄兒病逝,傷心過度,拒絕進食,不久也雲遊太虛而去。最近得知《關應良課徒稿》一書出版,我向大師兄趙烱輝先生購書,順道與之茶聚。此書不但結集關應良老師多年以來的授課圖稿、教畫之法,序言更邀得黃兆漢教授撰寫:「關先生是我的師兄,我們在上世紀中同時拜山水畫大師梁伯譽先生為師,他入門比我早一兩年……關師兄的畫藝極深,不待多言,而他的書藝與詩藝亦深。在各體書藝之中,他最擅長的是行書和楷書──尤其是小楷……」

逐頁翻看全彩的《關應良課徒稿》,不僅看到昔日熟悉的示範畫稿,也勾起一點一滴的授課情景。那一幅幅水墨畫,箇中山水不但現實可見,更記錄關老師的個性與志趣、心靈的足跡與審美的傾向,畫中人仿如關老師般,是現代人卻走進古代的世界。觀畫者看到的,可以說是古代文士,也可以說是現代人關老師……形體縱消散,精神卻永存,正如今人讀王羲之《蘭亭集序》,與之共飲曲水流觴;又如現代人讀蘇軾《前赤壁賦》,與之共賞明月江水。

驀然回首過去,年少不更事,不知畫工之妙。隨着歲月的增長、人生經歷的豐富,如今再次細味品嚐昔日的畫稿,頓悟師者之用心。學生青出於藍也好,還須努力也好,只要不忘師者教誨,能弘揚其道,已不負師者之心也。

(左圖為關應良老師題字,中圖為《江山如畫冊》,右圖為《關應良課徒稿》。)

由於關老師一百幅大作已捐贈順德博物館收藏,要看其畫不易。《關應良課徒稿》剛好填補此缺口,同時烙印傳統山水畫風在香江的承傳。書中收錄兩百多幅畫稿,數量較關老師早期出版的《江山如畫冊》多達十倍。它不但是關老師山水畫的迷你展館,更是一本學習傳統繪畫的參考書。大師兄趙炯輝先生云:「畫稿的編次,是刻意按關老師教畫的次序編排」,已足見編者用心,尤其彩色印刷不易──色彩打印容易有偏差、色調校對亦繁複,更何況有兩百多幅作品!將畫稿逐一掃描或拍攝,再編印成書,箇中辛酸該不為人道……編校者無償,只為回報師者昔日教導之恩。(註二)

茶聚取書之時,大師兄請筆者代為廣傳,故承諾提筆撰文,更在箱底找出埋藏二十多年初學之稿,以助撰寫,冀望君子淑女勿見笑。傳統山水畫實有賴香江一眾藝術家承傳與弘揚,讓珍貴的文化瑰寶如「東方之珠」般散發異彩,閃耀神州大地,也走向世界舞台。

  1. 清人王概等編《芥子園畫譜》(初集)主錄宋元大家山水樹石之筆法,亦有唐五代之畫稿。
  2. 喜愛書畫的文士、諸位曾跟關應良老師學畫的朋友,如欲擁有一冊《關應良課徒稿》,敬請聯絡趙烔輝先生。

2024年一月二十八日修訂稿

賴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