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來自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兒童的歌,在這悲慘的時刻,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仇恨與復仇。他們唱出的,不是對肆虐者的恨,而是希望看到安全與和平的來臨。

曾經引用朱永新老師為「新教育實驗」的新年獻詞,以好奇心為主題在本欄寫了新年的開篇;轉眼已是兩年前。本文的標題,則是受真愛夢想創始人潘江雪所啟發,她的新年獻詞標題是「我們自己就是希望」。選這個標題,是因為受到最近經歷幾件事的啟發。

巴勒斯坦孩子:希望和夢想

朋友傳來,巴勒斯坦Ramallah Friends School學生的合唱,以一首流行童謠的調,唱出兒童的希望(註)。Ramallah是在巴勒斯坦West Bank的一所名校(從學生的衣着可見)。原歌用阿拉伯語唱出,筆者根據英文字幕中譯(節錄):

加沙的兒童在哭泣,加沙的兒童因戰爭而死……

人們看見了,但不願聽;聽了也不願講……

什麼時候我才可以夢想一個沒有恐懼的世界?

不再聽到槍聲,也不擔心會被轟炸?

我們小孩在世,是為了生,不是為了死……

加沙在呼喚,孩子們,要愛、要生命、要公義……

不論發生什麼,我們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

我們一定在毀滅之中重建,逐家逐戶,強大的加沙。

We are determined!

啊,上天,希望雪片飛下來的是安全與和平!

面對毫無人性的殘殺,在遍地死傷的土地上,他們沒有絕望。這是他們的呼喚,也是他們的夢想。這些夢想,來自他們的對未來的希望。希望來自自己!

20年前,加沙已經經常在以色列騷擾之下。聽過她家鄉傳來的壞消息:哥哥被以軍捉去了,沒有什麼理由,也不知道下落。(亞新社)
20年前,加沙已經經常在以色列騷擾之下。聽過她家鄉傳來的壞消息:哥哥被以軍捉去了,沒有什麼理由,也不知道下落。(亞新社)

筆者在哈佛的一位助教,來自巴勒斯坦,取得博士後在波士頓工作了幾年,前年決意回到了巴勒斯坦,在家鄉過田園生活,種橄欖。住在一個邊緣的地方,以軍不常到,不過不是會有以色列人過來搶佔農田。20年前,加沙已經經常在以色列騷擾之下。聽過她家鄉傳來的壞消息:哥哥被以軍捉去了,沒有什麼理由,也不知道下落。很記得她的一段話:「在加沙,母親送孩子上學,會遇到無法預計的阻擾。孩子平安到校,就很慶幸。孩子能平安上學,是唯一的希望。」

母親的希望,全部在孩子身上;她們的夢想,就是每天能夠安全到校。這是筆者聽到過的對教育最真切的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兒童的歌,在這悲慘的時刻,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仇恨與復仇。他們唱出的,不是對肆虐者的恨,而是希望看到安全與和平的來臨。最後不是乞求救援,也不是絕望哀鳴,而是無論發生什麼,都會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失去的「愛、生命、公義」。

回到「真愛夢想」潘氏的新年獻詞。在中國內地,當然也會遇到困難;其困難當然與加沙遇到的滅絕性苦難無法比擬。但是在困難中,把希望放在自己的努力上面,卻是一樣的。

你也可以拿起你希望的擔當

潘氏的標題,與上周的文章<你是你本身的傳奇>,可以說是互相呼應。一則一個人的成敗,起點是覺得有希望、有夢想;沒有希望,沒有夢想,就談不上目標、策略……就不會有「傳奇」。二則每個人「本身」是關鍵。人可以有缺陷,學生可以成績不佳,那也許是事實,但是如何面對這些現實,卻完全在於這個人「本身」怎樣看。

潘氏在獻詞中有一段話:「你可以擠在網上噴口水,你可以攤在床上哭喊抱怨,你可以適彼樂土轉頭離場,但我們不可以這樣。」接着說:「世界是由挑戰構成的,你接受多大的挑戰,你就擁有多大的力量……你可以在這裏哀聲抱怨,你可以在這裏跟自己內耗,(但)你也可以在這裏走出來,去貢獻,去為他人服務,去成就這一瞬所賦予的一切,拿起你希望的擔當。」這也許是「真愛夢想」能夠在全國農村建立5300多個夢想中心的主要動力。希望來自自己!

但是大家都指出,地球的危機,其實是人類自己的危機;因為地球的危機,是人類自己造成的。(Shutterstock)
但是大家都指出,地球的危機,其實是人類自己的危機;因為地球的危機,是人類自己造成的。(Shutterstock)

去年12月2日,筆者為教育三十人論壇組織的「第六屆教育前沿論壇」,標題是「氣候變化.教育.學習──力挽狂瀾,從我做起」。剛好碰上世界氣候大會,在全球掀起了討論氣候的熱潮。論壇也在內地獲得了幾十家媒體的報道。論壇上有專門研究氣候變化的專家──國際的、中國的、香港的──其描繪出來的地球危機,比我們想像中要嚴重得多,說要「力挽狂瀾」,一點也不誇張。

但是大家都指出,地球的危機,其實是人類自己的危機;因為地球的危機,是人類自己造成的。解鈴還需繫鈴人,要解救地球的危機,首先要從人本身的變化開始,所以教育就責無旁貸。進一步,就像論壇上李焯芬說的,地球本身沒有危機,地球會一直生存下去,生存不下去的是人類本身;就像歷史上的冰河期。因此,最重要變的還是人!

氣候:力挽狂瀾,由我做起!

論壇也邀請了五個華人社會(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的教育工作者與學校代表發言。可以看到,各地都有很多在課程上的努力;也有不少學校有非常有意義的有關活動。可以說是「由我做起」的起點。然而,人的變化,不能就只是看知識、課程、活動,關鍵是看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沒有變化。

要學生人人「從我做起」,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牽涉到文化傳統、社會觀念、生活習慣、思想意識。光靠政府的政策,無法改變現狀。而且在今天的世界上,很多地方是不懂事的政客當道,看去年氣候會議的結果就知道,他們心裏哪有什麼地球危機、人類前途?

教育責無旁貸。但教育也不是萬能的。不過,第一、教育要做什麼,沒有人會來阻止;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教育不做,再沒有其他力量來替代。第二、有關的課程,不應該停留在考試、測驗;有關的活動,不應該停留在熱鬧、得獎。如何讓我們的學生成為不一樣的一代,還需要認真探索。

從學生的角度,可以是五個逐步深入的問題:一、真的有那麼嚴重嗎?二、真的對我也有影響嗎?三、我可以有什麼貢獻?四、造成這種危機,我也有份嗎?五、那我需要有什麼改變?(Shutterstock)
從學生的角度,可以是五個逐步深入的問題:一、真的有那麼嚴重嗎?二、真的對我也有影響嗎?三、我可以有什麼貢獻?四、造成這種危機,我也有份嗎?五、那我需要有什麼改變?(Shutterstock)

接觸現實 破教育難點

不過,不少教育工作者反映,氣候變化的教育,最難的一點,是全球的現實,對學生來說比較遙遠,不論是地理上還是時間上。筆者的一些初步想法,氣候變化的教育,也許有五個層次;從學生的角度,可以是五個逐步深入的問題:一、真的有那麼嚴重嗎?二、真的對我也有影響嗎?三、我可以有什麼貢獻?四、造成這種危機,我也有份嗎?五、那我需要有什麼改變?

也就是論壇的題目隱涵的意義:從宏觀環境到教育,從學校到學生個人。也是從遠到近:從事不關己,到自身變化。入手是事態的嚴重性,通過種種數據、素材、視聽,通過豐富的知識,讓學生感同身受。最後還是要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努力。希望來自自己!

恰巧,一位港大博士畢業生,在深圳創立一所不小的科技公司,組織領導層的人員來香港度假,其中一個節目,卻是一個關於子女教育的座談。三位來自大學的講者,不約而同都認為,要給孩子賦權,要給他們自主發展的空間,要讓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其中一位也是身為人母的講者說得很好︰「任何事情,我們的感受都是我們賦予的意義。」(大意)事實如此,父母對子女、子女對世界,他們的認識、意識、情感,都是我們對現實賦予的意義。同樣的現實,我們是樂觀還是悲觀、積極還是消極、抱怨客觀還是調動自己、坐等機會還是創造窗口,完全在於我們自己的態度。做父母的,最影響子女的,也許就是這種態度。最失敗的情況:父母事事替子女出主意,子女沒有了自己取態的機會和鍛煉。他們會有什麼夢想?

本文寫到最後,忽然悟到,筆者的這些感受,都是客觀現實的刺激。為什麼不可以讓學生,讓老師、家長,也來直接接觸這些現實?像加沙發生的事,不是應該讓學生也知道,也討論,也感受?

註:RFS Song to the World(YouTube.com)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