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息逼在眉睫 香港金融應對之道

財金當局幾個應變假設,明顯與事實不符,讓人有與現實脫節之感。可以大膽地說,期望游資撤離實乃不切實際的一廂情願,而銀行流動資金及儲備受壓的機會亦不高。
早前美國聯邦儲蓄局理事例會,議決維持聯邦同業資金拆息(Federal Fund Rate)目標利率0%至0.25%不變,即是暫緩加息,決定引起國際社會熱議,褒貶不一,看法各異,得失則可謂見仁見智。不過,香港的財政金融官員則急不及待再三提醒市民,指美元「超低息」時期接近尾聲,一旦利率掉頭,上千億港元游資熱錢倒流,將影響銀行流動儲備,進而收緊信貸,變相加重償款借貸的負擔,不利置業按揭。因此苦口婆心忠告市民,置業應量力而為,慎防樓市轉勢,自陷資不抵債困局云云。此外,亦有財金官員指出,外匯基金儲備充足,應付熱錢倒流綽綽有餘,藉以穩定民心。
 

局方言論與事實不符 港元前景添憂

 
若然上述財金官員的說法言之成理,其論述應該與金融統計數據互相吻合,且互相印證,但可惜與事實不符,反惹人擔憂日後美元加息,港元會否進退維谷,不論同步或滯後調高,也會招徠熱錢再覬覦轉錨升值,因而值得深思,以免影響香港金融大局。
 
財金當局的論述,其實是基於若干假設。其一、美元利息似有若無,借貸成本近乎零,游資流入香港是因為機會收益較高,更無匯率風險。反之,熱錢流走是因為加息提高機會成本,抵銷收益,無利可圖。其二、游資流港多年,即使間有進出,已滲入本地經濟,若突然撤退,將打亂資金鏈,市場流動將首當其衝,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三、房地產市場熾熱,高處不勝寒,加息指日可待,市況山雨欲來,樓價下調壓力甚大。
 
若這些論述言之成理,應可從金融統計資料中找到互相印證的數據。首先,且引用下列港元貨幣供應方程式,計算游資流入流出淨額:
港元 M3=本地信貸+外來資金(出入淨計)+其他資產(減負債)
外來資金分為兩部分,銀行營運是存欠外地同業(淨計)、外幣現金、外幣債券存欠(淨計)等,貨幣銀根部分是外匯基金票據、清算結餘、發鈔儲備等。貨幣銀根按月變動,就是游資流入流出淨額。外來資金若由市場吸納,便屬銀行營運部分,若由外匯基金以在775承接價買入,俗稱「注資」,便變成貨幣銀根部分。
 
其次,計算清算結餘對港元活期存款比率。活期存款是指支票及儲蓄戶口,銀行需準備充足以應付每日客戶提款轉賬,但同業清算戶口資金不設利息,故只維持最低結餘。分析比率變化,可窺探銀行對游資流入的取態。
 
其三,計算存款儲備比率。香港並不實施儲備制度,但銀行實際上會自行維持穩健比率,而儲備包括現金、存放外地同業、可流通存款證、政府債券、清算結餘等。分析比率變化,可窺探銀行的貸放政策與取態。
 
其四,計算港元貸存比率。港元存款流動資金制度,容許外資銀行向總行商借流動資金以符合銀行法規與監管,使港元存款絕大部分(90%以上)物盡其用,滿足融資需求。若比率大幅而且持續偏離此水平,顯示銀行對本地貸放趨向謹慎,對市場存有戒心。
 

熱錢徘徊不去 銀行營運趨保守

 
正如我們在不同文章中提及,人民幣在2005年中改革匯率,捨美元與貨幣籃掛鈎,令美中港三地的匯率「鐵三角」解體。在一國大前題下,內地與香港協議加強經濟合作,而人民幣連年升值(圖1),等如兩地貨幣制度錯配,所以便招惹了游資來港,憧憬港元轉錨。2008年第三季,美國後院失火,次級按揭危機演變成環球金融海嘯,聯邦儲備局則再三放寬銀根救市,導致美元泛濫,游資湧港刺探虛實,渴望轉錨升值(圖2)。
 
資料來源:香港金融統計(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金融統計(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金融統計(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金融統計(作者提供)
 
若比對圖1及圖2的走勢,則不難發現,在金融海嘯前,游資只是小試牛刀,但其後卻大舉來犯,轉捩點是雷曼兄弟倒閉後,外匯基金防範未然,效法外圍加強銀行體系流動資金,注入上千億港元。不過,在基金撤資後,游資填補空檔,自始徘徊不去。按金融管理局推算,2008年第4季及2009全年多達800億美元(約等值6,400億港元)游資流入,與對金融統計及外收支統計吻合。
 
資料來源:香港金融統計(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金融統計(作者提供)
 
圖3是清算結餘對活期存款比率走勢,在金融海嘯前,比率是在1%以內,但其後跳升至10%,即使間歇回落,也只跌至6%而已。據此分析,銀行實務只需1%清算結餘,已足以應付日常營運,但對流入游資存在戒心。若運用的話,存貸款應增加,並需相應增加鈔票流通,額外結餘應轉為發鈔儲備,反證銀行態度謹慎,處處提防突然撤資,免得措手不及。此外,外匯基金曾再三發行特別債券,暫時轉移凍結游資,否則高潮時結餘水平更高,可見當局實在束手無策。
 
資料來源:香港金融統計(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金融統計(作者提供)
 
圖4是銀行貸放政策風向標。存款儲備比率長期徘徊在30%至40%之間,遠較一般市場的監管水平高,顯示銀行向來自律甚嚴。港元貸存比率由90%拾級而下,顯示銀行對本地貸放更趨謹慎。其實比率下滑,早在當局以「辣招」收緊監管尺度以前,主要受境外港元信貸需求影響,因為香港是記賬中心,該等貸放大部分有外地同業(圍內銀行)存款照應,計算時已調整此因素。換個角度看,自內地與香港協議加深經濟夥伴合作(CEPA),港商把握新商機,投資內地的融資需求乃顯得較本地殷切。
 

港元宜配合新形勢 發揮固有優勢

 
扼要地說,游資湧港且徘徊不去,是為匯率「尋租」而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近年趨向穩定,而最近官價技術性下調,是與離岸價拉近。目前港元較人民幣低20%,市場憧憬人民幣自由兌換後,港元匯率制度不變,但轉錨升值,甚至與人民幣平算,即升值25%。因此,美元利息掉頭回升,將增加利息成本,但對比機會收益,只是九牛一毛,很難想像游資因此撤離。
 
回看歷史,上世紀80年代初,港元浮動時期,當局曾憑藉銀行三級制,借助存款利率協議,拉闊美港息差,令港元偏軟,以利出口貿易,又拒游資於門外,一舉兩得。假如今天當局擬故技重施,拖延加息以驅趕游資,可能引至市場揣測港元匯率制度即將變天,必然弄巧反拙,因為港元基準利率是設定為美息加25bp。
 
總結分析,美元加息逼在眉睫,港元似是好整以暇,財金當局幾個應變假設,明顯與事實不符,讓人有與現實脫節之感。可以大膽地說,期望游資撤離實乃不切實際的一廂情願,而銀行流動資金及儲備受壓的機會亦不高。况且多年來,銀行營運趨向保守,刻意隔離游資,藉以提高本身各項比率的安全水平,所以銀行再收緊信貸空間甚少,而且牽一髮動全身,得不償失。
 
進一步說,面對美元利率掉頭,若港元同步上升,收益增多對游資更吸引;若滯後調整,憧憬匯價多賺也同樣吸引。因此,不論同步或滯後調高,皆令人擔憂港元會否陷於進退維谷,並招徠熱錢再覬覦轉錨升值。刻下,美元正結束超低利息期,標誌環球金融市場步入新形勢,因為人民幣國際化也如火如荼,自由兌換指日可待。港元夾於兩者之間,不應固步自封,而應面對現實,因時制宜,相應配合,始能左右逢源,發揮固有優勢。
 
(封面圖片:亞新社)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刊登。

鄭宏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