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芳:改變自我,改變世界

郭明曉老師的自我改變解讀

改變的中心,或者說靈魂是什麼?以美點亮學生的內心,就是要激勵學生欲求美好事物。要讓學生追求美好,教師要成為美好事物的代表。
當離退休不遠的郭明曉第一次接觸「新教育」,這個有近40年教齡的骨幹語文教師突然覺得自己「完全沒有資格當語文老師了」。但正是這一看似偶然的接觸刺痛、喚醒、改變了她,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如今,她每年要給班上每個學生寫「生命敘事」,代替傳統的教師評語。幾乎每月,她會給過生日的學生寫一封生日信或者送一首詩歌,去讚美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每封信的落款都是「愛你的郭老師」。她不知道,在學生心理撒下的美好種子,將來會面臨着怎樣的風雨。她安慰自己,「不管以後會怎樣,但至少他們曾經美好過」。就這樣一步步走來,在教師職業生涯的後期,從自我平凡的生命之中活出「大西洋來的颶風」的能量。郭明曉老師的教師人生轉變,給出了今日教師自我改變的經典案例,讓我們思考教師自我改變的內涵、意義及其可能。
 

為何改變?

 
第一,為何改變?教師的改變當然是要立足於中國教育的改變,為孩子而改變,但首先是為自己改變。為了讓我們唯一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哪怕你50歲才開始也不遲,每一刻都是改變的起點。我們是為了自己。我們進入新教育大家庭,尋求自我教育實踐方式的轉變,讓我們很累,當然也會增加我們生命的負擔,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生命更大價值,讓我們此時此刻獲得更有意義,這是為什麼而改變。這樣的結果就是,教師的改變帶來教師生命的勃發。新教育帶給我們這樣一種年輕人的姿態。我在台下聽郭老師講課,和上台有點不一樣,真的感覺很年輕。
 
什麼讓她年輕呢?思考讓人年輕,親近孩子讓人年輕,創造讓人年輕。跟孩子在一起,每時每刻讓我們達到一種生命的充實,一種溫暖,這一種感動比吃補藥、比氣功等都要好。生命的教育就是滋養生命的教育,首先是滋養我們自己的生命。教師的改變乃是教師自我生命的完善,不是漸次燃燒的蠟燭,而是不斷充實的生命。教師的改變不是讓人負擔更重,而是讓生命更充實。我們要在教師生命的創造與不斷超越中,開啟自我生命的解放之路。
 

因何改變?

 
第二,因何改變。我們改變的緣起是什麼?我們每一天生活庸庸碌碌,需要改變的機緣。一個人需要不斷有精神的出離,我們要不斷找到精神出逃的方式。改變郭明曉老師的就是跟新教育的相遇,一個人的轉變需要外在的資源,不斷地走出去。有機會一定要出去,出去重點其實並不是學多少東西,而是尋求一種讓我們從日常生活習慣中精神逸出的契機,以超越平庸的生活姿態。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可能,我們要善於尋找契機。不斷地尋求自我突破,教育實踐就有會有另一種可能性。不斷地尋求個人教育實踐轉變的可能,其實質就是尋求另一種生活方式。尋求個體發展的另一種可能,就是選擇不同的人生樣式。
 

改變什麼?

 
第三,改變什麼。很顯然,教師改變的着眼點就是學生,所以一切的改變都是學生的改變。改變學生什麼?改變學生生命的狀態,生命的慾求。改變的中心,或者說靈魂是什麼?以美點亮學生的內心,就是要激勵學生欲求美好事物。我們所有的行動,閱讀也好,日記也好,戲劇也好,創造也好,都是讓孩子們從小獲得一種內心對美好事物的體驗,只不過我們要盡可能地讓他體驗更深,更持久,更悠長,更深遠的進入到個人長久的生命歷程之中,成為個體人生的基礎。真正地引導個體立於美之中,以美為基礎,這就是改變學生。改變的路徑是什麼,或者說行動的路徑是什麼?根本路徑就是交往,讓我們師生在任何時候都在一起,不居高臨下。作為教師,我們就是要時刻想着學生,我說的每一句話都考慮到學生會怎麼看,他會怎麼接受,我投下這個石子,在學生的心目中會有什麼樣的漣漪。教師真誠地朝向學生,開啟自我向着學生的意向姿態,同時激勵學生向着教師以及教師所代表的精神價值的開放性,也即形成學生朝向教師以及教育事物的意向。要讓學生追求美好,教師要成為美好事物的代表。這個意義上,作為教師,你就是你所教的事物。教師自身就是教育實踐的根本依據,你自己就是教育的方法與路徑。
 

改變的意義

 
第四,改變的意義。郭明曉老師的自我改變,意義首先就是自己過的很充實。雖然現在已經退休,但卻依然保持着積極的教育熱情與實踐狀態。其次受益的是學生,她曾經並且還在繼續改變周遭一撥一撥的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孩子的父母,換言之就是改變了周圍的世界。她還通過各種講課、交流,讓她的改變影響更多教師。她就是以自己的改變,改變周遭的人們,一點點改變中國的教育實踐。世界是由我們一個個的個體構成,每一個人都是世界無數的微中心。世界的改變從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改變開始,每個人的自我改變都是社會變革的一部分。郭明曉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典型的範例,就是改變自我,改變學生,改變世界。
 

改變的方向

 
第五,進一步改變的方向。教師改變進一步深化的基本方向,首先是人的自覺,人性的自覺。從郭老師的實踐可以看到,教育的高度,或者說個人教育實踐的高度,就是一個人對人性自覺的高度。郭明曉老師已經走出了可貴的一步,並且走的比較深入,但老師還可以走得更遠,繼續深化我們人性的自覺,踐行人性自覺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們對人性之柔美這一方面的理解比較多,但是對人性之粗糙、幽暗的一面還基本上缺乏理解。這方面可以進一步深化,以擴展孩子們的人性體驗,以盡可能地提升他們生命發展所能達的境界。
 
教師改變的另一個向度就是文化精神的開啟,也即如何切實地立足本土,拓展視野,提昇文化的襟懷。郭明曉老師自喻為「來自大西洋的颶風」,這個隱喻很有意思。所謂「大西洋的颶風」,體現了一種自然,一種力量,一種野性,我們中國人的力量發揮的不充分,要有一點野性。但是我更希望聽到的是來自成都的風暴,就是捲起我們平靜生活之中的一種風暴,一種野性力量。這種力量植根於中華大地,植根於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淵源。提升教育實踐的民族意識與文化襟懷,無疑是教​​師發展的深度意蘊所在。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