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管弦樂團(下稱港樂)在5月兩個星期裏,都是在為過往曾與他們合作過的歌手,在不同的場地一起演出。而在大會堂音樂廳這邊,王菀之亦有3場的管弦樂發布音樂會,為她擔任指揮的,為演奏曲目範疇非常廣闊、而在國際上經驗已相當豐富的年青新加坡指揮家陳康明(Joshua Tan)。香港的樂迷,應該都不會對陳康明指揮古典音樂會感到陌生。
其實之前在宣傳上,對於這個王菀之系列的演出,在內容方面都保持着一個非常神秘的姿態,字裏行間只透露,這是她的管弦樂音樂會,令人聯想到,這可能是綽頭而已,大概都是把她最受歡迎的歌曲,改編成管弦樂團伴奏吧?但當打開場刊才發現,王菀之親手編寫了4首獨立的管弦樂作品,每首都有像小說書名一樣的標題;而且,每首作品開始前,都配上一首簡短的英文詩詞,由王菀之自己創作和朗誦。風格就像,聽着巴羅克時期作曲家韋華第(Vivaldi)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一樣。
聽眾其實也不必過分為標題而對號入座。整個上半場,都是她自己所寫的作品,而這幾首樂曲的最大特色,就是由鋼琴擔任獨奏,而王菀之自己,就擔任了鋼琴演奏的部分。而這4首樂曲在今次音樂會裏,亦成為世界首演。筆者就選擇了欣賞最後一場的演出。
偏向流行曲風格的演繹
王菀之所寫的管弦樂作品,並非艱深的、曲式非常嚴謹的樂曲,但主題及再現部、中段有發展部的格式,亦為古典音樂中,最常見的曲式。不過王菀之坦言,自己在古典音樂的領域,只是一個新丁。但這位孩童時候的鋼琴小天才,及一直在古典聲樂環境下長大的流行曲創作歌手,其實早已接受過正統的古典音樂訓練了。而在她的幾首作品中,亦只用上一隊管弦樂團裏的基本樂器,更創作了很多由首席樂師發揮的獨奏片段。而她的樂曲風格,超出了流行曲的短句子範圍,亦沒有像古典樂曲的長樂句,旋律非常優美,使用敲擊樂器的重點方面,卻非常小心。
而她在編寫弦樂組的落墨,和聲極為豐厚,低音提琴的基礎,在底線中顯得很扎實,而小提琴組在技巧上雖然不着重難度,但旋律的抑揚頓挫、及帶領整首樂曲的路徑,卻非常突出。她為自己所寫的鋼琴獨奏,技巧難度介乎於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與蕭邦的夜曲之間,旋律動聽。而我們所聽到王菀之的鋼琴演奏,在整個上半場裏,技巧可謂完美,而在表現樂曲的韻味上,亦與演奏古典音樂的慣常細緻變化、及色彩品味非常相似,藝術感亦很高。反而整體上,樂團與指揮對作品的風格取向,相比於她卻有點不同,而偏向實在直接的、比較接近流行曲風格的演繹。
第一首樂曲《尋找失落的靈魂碎片》(In search of missing pieces of the soul)整體上給人的第一印象,已經非常不俗。當中擔任長笛獨奏的首席史德琳(Megan Sterling),演繹優美的歌唱旋律極之動人。她較為遠離咪高峰的位置,吹奏出幾具透明感的音色,即使經過了揚聲器的播放,表現力還是依然極高。當晚她的其他演出,亦為她自己的水準之上。
樂團第二副首席王亮,在《從真切的夢境迷糊醒來》(Vaguely awakened from vivid dreams)及上半場完結前的《快樂而傷感的安息已被遺忘》(A joyous but forgotten sad repose)中的獨奏,優雅高貴的歌唱感覺,非常漂亮,對作品的演繹亦令人極為滿意。第三首新作為《雪人輕柔地發光;高貴地,朦朧地漸漸融化》(Alight, the snowman glows; Nobly and hazily it melts)。平日較少機會聽到的中提琴首席李嘉黎及大提琴助理首席林穎,在作品中亦有很多獨奏機會,兩位的技巧都完美,林穎的大提琴演奏更是動人。唯筆者認為,兩位如果能有更加靈活的變化,效果將會更上一層樓。
首次發表管弦樂作品 帶來新感受
下半場的樂曲風格較多,因為4首王菀之所寫的舊歌,經由資深的幕後音樂人,負責管弦樂的配器,而鋼琴演奏部分則改由樂團的鍵盤首席嚴翠珠擔任,但她慣於在沒有利用揚聲器的音樂廳演奏,所以當晚經由器材播放出來的琴音,便顯得過於厚實。王菀之自己則親自擔任主唱。在《天堂有路》及《小俠》裏,曾為這兩首歌曲擔任編曲的著名監製及混音師馮翰銘,把歌曲的結構升格為管弦樂版本。而本來已經頗為震撼的《天堂有路》,改編以中型陣容的管弦樂團作伴奏,中段本有的正統聲樂演唱部分,不但保留,更化為一個大概是四聲部的八重唱組合。現場的效果非常具有威力,可惜的是聲音都經由揚聲器播放,反而有些混亂的感覺。其實以當晚的陣容及演出水平,樂團及8位聲樂家,只需利用大會堂音樂廳的自然音響,估計已經可以有非常好的效果,可能只需要王菀之自己一人用咪高峰就可以了。而在《小俠》裏,王菀之依舊保持着她的天使之音──略帶童聲的透明質感。
另外兩首作品,則有音樂人崔展鴻擔任管弦樂編曲。在《畫意》裏,崔展鴻有一大段電結他的獨奏,他的演奏令人想起彈奏古典結他的風格,輕盈的指觸,流暢的弦音飄逸漂亮。他在低音部分,偶然來個少少的拆音distortion,突然又好像回歸到現代,最後的泛音演奏非常動聽。最可惜的是,或許收音也太接近,他左手轉把位時弦上的滑音,卻從揚聲器裏清晰可聞。雖然不是頻頻出現,但彷如在最優美的樂句中橫過一刀一般,劃破長空。王菀之在這首歌曲的演唱,感覺上比起早期的錄音,感情的掌握更為實在。而在《愛與奇異果》的演出,樂團與演唱都較近似流行曲唱片的感覺與平衡。而最後一首《碎》(Shattered),王菀之擔任管弦樂編曲、鋼琴演奏、及演唱。整首作品的意境都較蒼涼,主題經常出現,與樂團交錯的位置相對較少。
陳康明指揮這場音樂會,在正常聲效的音樂廳演出,除了要分析樂曲、配合創作人及歌手、演奏者的演繹外,處理音響平衡也相當重要。現場聽起來,他把敲擊樂器控制下來,其他的聲部都已掌握得不錯,當然也要音響工程師的配合,才能有好的即時效果。除了在《天堂有路》裏出了問題外,其餘的都相當好。舞台上的暗黃小燈泡,明暗的處理還算令人感覺舒服,有古典的華麗、也有「家」的感覺。而作為作重要的一環,王菀之首次發表管弦樂作品,其動聽的旋律、及豐富的和聲,和對獨奏樂器的描繪,確實對管弦樂的入門或資深樂迷,帶來一個新的感受,而且架構在日後,亦能再進一步加大。而她的鋼琴演奏,亦絕對不平凡。整場演出就是為聽眾帶來一愉悅的晚上。
後記
其實香港管弦樂團,可說是與流行歌手合作的鼻祖。早於1984年,他們已與黎小田領導的幾位新扎天王天后:張國榮、梅艷芳、呂方,一起舉行音樂會。多年來,流行歌手都有與不同管弦樂團合作的演出。剛剛幾個月前,「港樂」亦有由音樂人嚴勵行改編歌曲給樂團演奏的音樂會。一般而言,這種模式都偏向於以為歌手伴奏為重點。嚴勵行的管弦樂編曲,可算是以音樂為前提的突破。而今次,王菀之以4首與演唱無關的管弦樂新作品,擔起音樂會的主題,無論是她自己或是樂團方面,其實都可以說相當冒險。聽慣流行曲的歌迷,未必會因為王菀之,發表完全是他們理解範疇以外的管弦樂作品而感興趣;而古典樂迷,也未必願意去聽活躍於流行樂壇歌手的管弦樂作品。這可說是兩頭都有出現尷尬局面的可能。
不過,不單是港樂,其他本地的管弦樂團,不時也會演奏電視或電影音樂、或動畫音樂的音樂會,務求能夠接觸更廣的聽眾層面。王菀之這次的新作,風格上與動畫音樂的韻味較為相近。如果是她的歌迷的話,更可以藉此親身近距離聽到及看到,一隊管弦樂團的聲部分布,而不是只從唱片錄音中,模糊地去捕捉,甚至不理會背後編曲及演奏的扶持。
回首從前的流行曲,背景音樂的編排,往往比近年的豐富很多。當然,是否適合作品要求而做的取捨,亦是關鍵。但是,要把背景音樂寫得層次豐富、色彩多樣,卻需要非常高的音樂修養,才能夠在短短的三、四分鐘之內,表現出來。所以,近年也發現,節奏比音樂層次更明顯的作品,反而愈來愈多。而這次,作為一位創作歌手,有能力寫出以古典音樂為根基的樂曲,毫無疑問地,音樂的素質已能讓不同喜好的聽眾,都有新的體會。
而且,也能夠帶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流行曲的本來面目,其實亦是源自古典音樂的基礎。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當晚的聽眾,竟然有修養有尊重。相比於近年在古典音樂會中,連環發生聽眾做出無知舉動的笑話,作為一位聽眾的筆者在享受層面上,確實感到當晚的氛圍,遠超於本來應該更為莊嚴的古典音樂會。原因無他,歌迷尊重偶像的演出及新創作、也尊重為她演出的樂師及指揮。
當要把嚴肅的音樂,介紹給流行音樂的聽眾時,流行音樂的聽眾,卻反教曉古典音樂會的聽眾,怎樣才算是尊重一場演出。這本來也是過往多年來,在管弦樂團演出中,就應遵守的基本禮儀。當還在着眼於,什麼是流行、什麼是古典、什麼是跨界演出的時候,我們反而忽略了一點,就是欣賞音樂會的修為。如果這類能夠互利的演出,能夠把欣賞音樂的風氣,重新扭正過來的話,這無疑就是對整個香港樂壇、為下一代樂迷帶來最好的教育。
音樂無分高下。
原刊於藝術當下網站,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