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跑到東京去,匆匆上路,沒有什麼計劃,除了看展覽,最盼望的,就是參觀隈研吾的新作。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築家,曾設計過不少博物館,他善於利用大量的竹與木,還有石材、瓦片、泥磚和紙等素材,將自然材質的柔和色感,帶來「溫馨」的感覺,如早年的三得利美術館、近年的明治神宮博物館,讓觀者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賞藝術品。
無論是根津美術館,還是新國立競技場,隈研吾一直在探索不同素材的運用。他設計的建築,散布世界各地,然而,注入自然元素,融合周遭的環境,滲入雅緻細膩的禪風,卻始終貫穿於其作品的脈絡之中。
涉足東京,目標之一就是他設計的角川武藏野博物館。這座多用途博物館,集圖書館、美術館和博物館於一身,標榜「文化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位於埼玉縣所澤櫻花城的新發展區內。
石的建築
角川武藏野博物館距離東京不遠,從JR東京站乘搭京濱東北線,至南浦和站,轉乘武藏野線至東所澤站。下車後,在這個寧靜簡樸的小鎮徐徐而行,天氣稍冷,點點陽光灑在身上,好愜意⋯⋯路上人不多,卻遇上幾隻蠻可愛的小貓⋯⋯我忍不住,還蹲下來拍了好幾張照片。
穿過武藏野樹林公園,一座造型奇特的博物館,彷如從地底隆起的巨大岩塊,在眼前昂然矗立,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更為耀目。
隈研吾以往擅長採用輕盈的材料,如竹子、木材等,但這座厚重的建築物,卻截然不同,外牆由兩萬片,每塊重約50至70公斤的花崗岩建構而成,呈現不規則的多面體,凹凸不平的外觀,非常獨特,色澤低調而內蘊變化。不同的時段,隨着天色的轉變,牆身幻化出不同的光影面貌,靜態中充滿動感,可引發無限的想像。
博物館旁邊,另有一座武藏野坐令和神社,神社是祈禱之地,具有治癒人心的力量,對日本人來說非常重要。據說,設計這座神社,隈研吾視之為一大考驗,他沿襲傳統的神社建築風格,卻採用了金屬建造,造型極具現代感,與一般神社的形象不一樣。
環繞着博物館的北側是水池,一泓清水中,白色的小球在飄浮⋯⋯池的一角,擺放着奈良智美的雕塑Peace Head。這位知名的藝術家,早年的創作,以繪畫大頭、大眼睛的兒童形象為主。他善於塑造各種帶有情感的眼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卻是微怒、不屑,甚或邪惡的「斜視」目光。
這個頭像雕塑是近作,卻迥然不同,奈良美智捕捉了一個女孩無邪的笑容,天真的眼神、稚氣的面容,盪漾着平和的氣息⋯⋯他也曾分享作品的創製過程,將大大的頭比喻為飯糰,雪白的外表,內裏原來是青銅。小女孩的髮型、表情、五官,由類似挖洞的手法展現⋯⋯繞着雕像邊沿留下的大姆指的指印,像頭髮般覆蓋着面龐,相當別緻⋯⋯作品的背面,還刻上Love & Peace的字樣,傳達出作品的訊息。
書架森林
建築的主體雖然使用沉重的岩塊,但這座設計前衛的博物館,室內卻以木材建構。隈研吾巧妙地透過巨石與木材的對比,打造出溫暖而多元的人文空間,令人感到整幢建築彷彿變得輕巧起來。博物館樓高5層,1樓有漫畫、輕小說圖書館和大型畫廊,2樓為正門入口、售票處,有商店、咖啡館和主大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區,當為由4樓延伸至5樓,高達8米的巨型「書架劇場」。
我這個書呆子,買票後,二話沒說,立即跑到4樓去。走進「書架劇場」前,先要穿過長達50公尺的「編輯小鎮書街道」(Edit Town Book Street),活潑的街道設計,把圖書、服裝與美術館模型等結合,營造出不拘一格的氛圍。在「書路」上蹓躂,可以沿途自由探索,等待着不期而遇的驚喜……徜徉其間,書香氤氳,你根本不想走出來。
這樣的一個閱讀天地,散發出自由愉悅的氣場,提供不受限制的閱讀形式,縱使不是愛書人,也會受到感染,發掘自己的興趣。讀者可各取所需,就個人的喜好,隨意挑選心愛的書籍,亦可將書本帶到不同樓層,甚或咖啡店、餐廳裏閱讀。
這裏的藏書,據說有25000多本,館長松岡正剛親自策劃,嘗試打破傳統圖書分類的疆域,分為「大腦與心靈」、「世界歷史文化」等九大主題書區,不同的主題,以不同的色塊標示。他主張不再讓讀者主動去尋找書籍,強調「書主動給予知識」的全新體驗。例如在「男女之間」(Between Man and Woman)的主題區中,網羅的書籍甚為廣泛,由宇宙的誕生、生物起源,延展到兩性叢書……甚至有關LGBT的議題等。
兩旁書架中的通道,遍布桌子和椅子,我隨手在架上,抽出一本有關建築的畫冊,坐下來細細翻閱,正看得津津有味之際,工作人員突然招手示意,原來是「書架劇場」的放映活動,即將開始。
我們慌忙衝進「書架劇場」,站在兩層樓高的空間中,田周佈滿了一格一格的書架,整齊排列的書,不斷往上延伸,有如踏入森林般,兩旁的樹木枝葉扶疏,鬱鬱蔥蔥……散發着紙的氣息。除了角川集團的出版物外,書架上約有二萬冊的藏書,其中包括許多學者文人的珍貴贈書。
此處每天定時有「與書遊玩,與書互動」的表演,每隔半小時,便會上映光雕投影活動。圖書館的場景化身為實驗性的劇場,以投影融合書本,透過聲音和影像,讓觀眾置身於書籍的實體與電子世界中,書的內容,仿似飛越書外,在影音世界中馳騁……《羅生門》、《人間失格》等投影,喚發起似曾相識的感覺,我雖然不懂日語,但也感受到奇幻多變的畫面,還有充滿戲劇性的音效帶來的衝擊。
走上被藏書包圍的樓梯,還可登上5樓,從高處向下俯瞰,飽覽整個書架的空間,場面實在非常壯觀,令人感到目眩。
此外,3樓設有EJ(Entertainment Japan)動畫博物館,展示日本動漫文化,透過動畫、書籍、電影、遊戲等展品,讓人們對動漫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不是動漫迷,匆匆瀏覽了一遍,便離開了,前往1樓的圖書館。館內存放的,全是漫畫和輕小說,收藏眾多角川出版社的書籍,還設有一個特藏區,專門擺放兒童書籍及繪本,對我至為吸引。在這個明亮寬敞的空間中,很適合靜心看書。可惜時間有限,不便久留。
光影藝術
此行最大的驚喜,是竟然看到梵高的展覽。料不到,在1樓的大型展廳內,正舉行「梵高──這就是我眼中的世界」(Van Gogh – This is how I see the world)展覽,這個光影藝術展,跟我們平日參觀的畫展很不一樣。
梵高的一生充滿了悲劇、困頓和痛苦。可是,直到今天,他仍是藝術史上著名的畫家,因為他能將抑鬱愁緒、孤寂悲哀的情感轉化為藝術作品,呈現獨特的美。
展覽分為3部分,主展廳是重點所在,藉着沉浸式設計,以光影和音樂展示梵高一系列的作品。步入巨大的展廳,瞬即被箇中迷人世界所吸引。一系列的《向日葵》在四周湧現,讓大家沉醉在溫暖的黃色中……畫家一生都在貧困和失敗中掙扎,導致他在37歲時自殺。他筆下愉悅而有力的色彩,跟他的命運和遭遇形成奇妙的對比。
場內已有不少觀眾,在偌大的空間中,大家可以隨意走動,也可以停下來,或坐、或臥……各適其適。場內設有木椅子、布沙發,地板鋪上軟墊,還有吊床……我在場內邊遊走,邊感受作品在周遭在飄移……最後攀上靠近牆壁的吊床坐下,半坐半浮,讓我的思緒,可以無拘無束地,在梵高的名作中滌蕩游弋。
豐富多樣的構圖、強而有力的筆觸、大膽濃烈的色彩,不同題材的畫作,在眼前穿梭流淌。從《吃馬鈴薯的人》到《梵谷自畫像》,從《鳶尾花》到《盛開的杏花》,從《夜間咖啡館》到《隆河的星夜》、流動着色彩和韻律,畫面栩栩如生……著名的《星夜》,展示了夜空的深藍、閃亮的小星星……《奧維的教堂》在顫抖着……《麥田群鴉》中,一群烏鴉驟然飛起,撲面而來……還有那份內在的騷然不安、洶湧澎湃,帶來莫大的震撼。
整個光影視頻,歷時大約30分鐘,梵高的作品被轉化為動態藝術影像,以360度投射至牆壁和地板上,配以韋華第(Vivaldi)和德彪西(Debussy)的音樂,還有出奇地動聽的歌聲,加上特別的音效,重現了他對世界充滿詩意和戲劇性的看法。
此外,還有一個較小的展廳,以「來自文生的單向情書」(One-Way Love Letters From Vincent)為題的展覽中,策展人借助文字和插畫,並以精心策劃的信件摘錄,按時序排列為時間欄,領着觀眾,追溯畫家感性、迷惘,以及充滿激情的一生……讓大家更了解其短暫的生命中,鮮為人知的一面。展廳內還重現了法國瓦茲河畔奧維爾,文生及其弟西奧的墓地,供人追思。
面對藝術與人生,兄弟兩人命運相依、生死相隨,儘管吃盡苦頭,生命消逝,卻為人間留下出色的作品與精神,實在沒有白走一趟。
離開展廳前,不少觀眾,在蓋上One-Way Love Letters From You郵戳的信筏上,寫下個人的觀感,然後繫到架上去。「1990年,我們去荷蘭看梵高逝世100周年展覽……經過多少年月,我們來到這裏,重看到你的畫作影像,感動還依舊!」我也留下心底語。
如果意猶未盡,還可走進「會場三」,那是個讓粉絲拍照的免費區。牆上繪有巨型的梵高自畫像、向日葵,在鋪滿向日葵的空間裏,還有花束和草帽可供借用,引來不少日本少女留影。
逛完展覽後,重回現實世界,梵高的一句話:「只要活着的人還活着,死去的人就不會死去。」在腦海中縈繞不去。謝謝梵高,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走出博物館,天色昏暗,遠遠望去,池邊的女孩頭像,被燈光熏成紫藍色,在夜空中,純潔的面容,仍散逸出含蓄的笑意……
漆黑中的樹影,在燈光的映照下,絢麗繽紛。
踏上來時路,穿越武藏野樹林公園時,又遇上一個室外展覽《橡子森林裏呼應的生命》,在樹林中,隨處擺放的蛋狀物,在風中搖曳,似有還無的,閃爍着特別光芒,紅、藍、綠、紫……忽明忽暗,不斷流轉交錯……在寒風中,仿如燃着一點點的爝火微光。
原刊於《香港文學》第463期,本社獲作者修改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