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堅強」和「紀律」說事合適嗎?
耐人尋味的是,BBC 記錄片取了這樣一個片名《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當教育拿「堅強」來說事,當「紀律」成為教育的必要條件,當學生每天花15、16個小時去學習成為一種常態,所謂的教育是否讓我們感到些許變味呢?我並不否認堅強、紀律、刻苦都是教育的重要元素,但這不是教育的全部元素,也不是教育的主要元素。倘若我們承認教育的使命是育人,是開發學生的潛能,是培養具有德才兼備的一代新人,那麼,教育中肯定還有更為重要的東西,諸如自信、興趣、樂觀、激情抑或異想天開、童心童趣等。如果一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知識學習上,如果學校教育赤裸裸地被剝離,只留下「求知」一條軌道,那麼,能真正實現「育人」使命嗎?至少這一點可以部分地解釋「錢學森之問」的困惑,也是我們對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進行反思的一個切入點。
BBC能帶來的反思
中國式教學的特點是重「教」輕「育」,英國式教學的特點則是重「育」輕「教」。這是我們從信息有限的為期四周的三集紀錄片中模糊感受到的。既然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傳授知識」,如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知識無疑是極為重要的方面,中國式教學顯然有優勢。這既值得我們驕傲,也值得我們肯定。
然而,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育人,育人需要樹立「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的理念,育人過程在本質上是潛移默化的過程,是浸潤無聲的過程,是內在潛能的實現過程,在這個方面包括英國教育在內的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地方。在當前,重要的不是非要在中國式教學和英國式教學之間決出孰優孰劣,一比高低,而是要認真分析兩種教育方式的不同特點,取長補短,真正按照教育的內在規律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我想,這正是 BBC 為期短短四周的「教育實驗」能告訴我們的。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