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去年年初,香港的疫情升溫,恐慌達至前所未有的水平,香港藝術節的現場演出亦要取消。海外的團體及藝術家,亦有像年前一樣,為香港觀眾而錄製節目,讓我們安在家中,繼續享受世界級的藝術表演。來自德國小鎮的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在首席指揮胡薩(Jakub Hrůša)的帶領下,為香港觀眾帶來了幾套重量級和親子節目。在彼邦的音樂廳,從高處懸垂下「香港藝術節」的旗幟,令人不勝感動。一年後的今天,胡薩與樂團成員,終於親身來到香港,為香港藝術節帶來了兩場來自他自己的家鄉、樂團的國土、和鄰國的音樂作品;兩場音樂會都演奏相同的3位作曲家的樂曲。
不能錯過的亮點
這次令筆者一定要進場欣賞的動力,除了來自於去年在網上聽到他們的演出時,希望在現場引證之外,胡薩帶領樂團演奏德伏扎克(Dvorak)的最後兩首交響曲,更是完全不能錯過的亮點。對上一次能夠連續聽這兩首交響曲的演出,原來已是23年前的事了,當年由艾凡‧費沙(Iván Fischer)帶領布達佩斯節日樂團(Budepest Festival Orchestra)演出,全場觀眾可謂如癡如醉。這次由年輕一輩的樂壇新貴,指揮自己家鄉的作品,實在令人更加期待。
而且,去年胡薩指揮史密塔納(Smetana)的《我的祖國》(Má vlast),他從容自在的演繹,確實與許多慣常聽到的捷克樂曲的演奏,有着非常不一樣的感覺。所以聽他指揮德伏扎克的作品,似乎應該會是指定動作。他這次亦選了布拉姆斯的最後兩首交響曲,這可說是與德伏扎克的樂曲像來自兩個世界一樣。他選奏的較新派的利蓋蒂(Ligeti)的樂曲,充當的是緩衝於布拉姆斯於德伏扎克之間的一條河流。
給100拍子機的《交響詩》
先說兩場音樂會的下半場開始,均演奏利蓋蒂的作品。第一場所演出的,是不用任何人演奏的「給100拍子機的《交響詩》」。3位團員各自在3個品字型位置,撥動所有拍子機的擺陀,直至所有拍子機停頓為止。胡薩在大約十多分鐘的近乎漆黑的環境裏,聞風不動,沒有指揮台欄杆或譜架可倚靠,像站崗一樣筆直地守衛,與團員及觀眾安靜地隨着時間自然地流逝。第二場的《遠方》(Lontano)為一首合作技巧不算高的樂曲,純粹聆聽樂團成員所奏出的音色。
對於胡薩演繹布拉姆斯交響曲的理念,他的「緊緻」與一般指揮及樂團的氛圍,也很不一樣。班貝格交響樂團的整個弦樂組,特別是第一小提琴及低音提琴,實在是技巧老練、合作整齊但卻帶着人性感覺的不可多得的組合。在首場完結前的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裏,團員在拍子機樂曲的十多分鐘昏睡後,突然就要奏出動人而雄壯的這首作品。樂團在4個樂章中的表現,基本上令人相當滿意,第一小提琴組罕有地在第三樂章開首不久,稍稍不齊整。團員及指揮在這首相對地較為沉重的作品中,依然奏出令人感動的詩意。
第二場的《第三交響曲》,是安排在音樂會的開場演奏的。團員的表現,較前一日更加好,樂團傾向於帶點法國演奏風格的木管組,在第三樂章的演出,帶來不一樣的清新感覺。樂團演奏兩首布拉姆斯的樂曲,其實感覺上,技巧比很多大樂團還要高,他們的整齊並非一刀切式的板斧,而是整體上互相呼應的彈性感覺。
莫大賭注 以德伏扎克當頭炮
胡薩在兩場音樂會的第一頭炮,選奏了德伏扎克的《第九交響曲》。對於他的過人膽色及對團員的信任,實在令人太佩服。可是,把這首靈活多變、對比強烈、極具震撼的交響曲,放在音樂會開始時演奏,的確是莫大的賭注。樂團中色彩較為甜膩的銅管組,演奏這首作品本已較為吃虧,胡薩還依然保持著寬鬆度頗高的控制,在第一樂章便出現聲部之間的不咬弦,幸而很快就歸位。
第二樂章中,擔任英國管獨奏的,為一位亞洲女團員,她雖然不幸地吹爆了其中一個音,但她所吹奏出的旋律動人程度,可謂多年來筆者在音樂會中,聽過的最感人演奏。不過礙於木管組始終偏向陰柔,第二樂章中後主題回歸前的一段震憾和弦,木管組對於整體的支持便頗為不足。雖然銅管組偏向於通透甜膩,但在第四樂章中末段縱橫交錯的線條,他們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
整體而言,在胡薩帶領下,這首作品的硬技巧部分,雖然難與力量輝煌的樂團相比,但流暢的變化韻味,卻在很多大樂團之上。幾年前艾遜巴赫(Eschebach)曾來港與雲集亞洲各大職業樂團樂師的組合樂團演出此曲,當日的演出有前輩馬連拿(Marriner)的影子,力量震攝全場;今次胡薩都有前輩的味道,但變化更多。
懷念馬連拿演繹 德伏扎克第八交響曲
對於德伏扎克的《第八交響曲》,作為兩場音樂會的壓軸,令人引頸以待。確實,這首動聽奔放的樂曲,無論在現場或錄音,都難有很好的樣辦。筆者喜歡這首樂曲,是因為30多年前聽到馬連拿指揮的錄音。原來他亦堅持自己的分析,即使指揮不同樂團,都會用相同方法演繹。後來在網上才發現,原來在外國的聽眾群裏,很多人也像筆者一樣,非常懷念馬連拿爵士的演繹。作為來自德伏扎克的家鄉的胡薩,指揮這首交響曲,他放任於團員,也更把留白之美,推上至高無上的位置。他也帶有濃濃的馬連拿的影子,但他更學會把更多的小關卡,輕輕帶過。
第一樂章中,第二主題裏單簧管組的不諧和,差不多出現在所有不同樂團的演出裏。單簧管團員當日的演奏,差不多竟然避過了宿命。第二樂章的仿如度假般憂悠的氣氛,胡薩在句子末的留白,比任何人都多,好一個令人放鬆的小巧妙。小提琴首席Ilian Garnetz的獨奏,漂亮從容得無可再美,有頭有尾,非常完整。香港的James Cuddeford已經奏出極難得的意境;但這位小提琴家Garnetz,真的就像演奏德伏扎克風格的一位專家。這是一首考起所有小提琴首席的一段度奏音樂。
第三樂章,中段小提琴組的優美演奏,聽得令人心動。第四樂章中,大提琴組有一段重複又重複的樂段,胡薩刻意地控制這一部分,奏得較快和較輕,那又巧妙地避過了會拖垮思緒的絆腳石。整首交響曲,胡薩與團員的演繹,漂亮動人得會令人流淚、充滿活力得令人熱血沸騰、光芒萬丈得有如旭日初升。他們的演出,超脫了前輩令人懷緬的氣場,打造出一個最令人留戀的舊光景,但卻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這是筆者這30多年來,聽過最優秀的德伏扎克《第八交響曲》。
胡薩喜歡放手於團員,對於找尋可以放手的音樂段落也非常高明。班貝格交響樂團的弦樂組,的確擁有超高的水準,整體的餘音也漂亮之極,第一小提琴組的歌唱性和音樂感極強。低音提琴的力量和統一性,水平之高,更是令人感到無出其右。另外,定音鼓手的極強音樂感和對扶助其他聲部的表現,亦令人嘆為觀止。第一晚加奏了一首旋律非常優美的舞曲,而第二場則加奏了在香港極難有機會聽到的德伏扎克的《美國組曲》裏的最後一個樂章,這也跟第一場的《第九交響曲》來個首尾呼應,非常有心思。兩場的加奏樂曲都演奏得令人非常愉快。
後記
觀眾的禮儀和秩序大亂。指揮胡薩回家後,為香港觀眾越洋送上「高層次」的回應,令心領神會者,更感難為情。場地管理的手法,亦令人質疑把關的尺度,已下滑到哪個程度?先不用說是否聽音樂的水平高或低,就以那兩場演出為例,香港人欣賞古典音樂會的基本通識,是否其實早已沒落?
日期:2023年3月18日及3月19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節目:第51屆香港藝術節「班貝格交響樂團」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