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批判性種族理論

批判性種族理論原來只是一種學術理論,是認為美國目前為了克服種族歧視的政策與措施,只不過是表面的招數。目前美國的建制其實在不斷加深種族矛盾;而種族矛盾的受害方,處境只有愈來愈不堪。

美國出了一個震撼全球的新聞,與中國無關,也與烏克蘭無關,卻連香港的電視台都引而報道。這是6月29日,美國高等法院宣布哈佛大學與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收生辦法不合憲。

批判性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有時候也稱批判性種族主義(Critical Racism),筆者的認識有點意外。大約3年前知道美國許多大學相繼放棄學生必須以標準測驗SAT或ACT成績申請入學,稱為test-optional收生辦法;也就是可以有不遞交標準測驗而申請入學的選項。2018年,芝加哥大學更是在名大學中帶頭實現test-optional,覺得這是一個突破,對於我們這些應試文化嚴重的社會,應該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啟示。

標準測驗,為何放棄?

如今test-optional的收生辦法已經遍及美國。就2023年的收生,常春藤大學就有8所採取這個辦法。其中哥倫比亞大學甚至已經宣布這個辦法將會永久實施。不少有名的大學有點猶豫不決,不斷延長這個收生辦法。哈佛則將暫時延至2026年的入學。筆者初時的理解是,覺得單憑SAT或者ACT收生,不夠全面,因此這是一種進步,而且是非常有意義的進步。

的確,許多年以前,就有私立的人文大學,用數據證明根據標準測驗成績,與不根據標準測驗成績,學生最後在大學的表現(成績)只有0.01%的差距。可以說是為test-optional埋下了伏筆。2020年開始,有些地方根本無法開設SAT或ACT的考場,很多大學被迫採取test-optional政策,但卻解釋不了為什麼疫情過後,這政策還有如此強的生命力;也解釋不了芝加哥大學為什麼在疫情之前已經採取這項政策。

問諸美國朋友,一位資深的美國教育界朋友解釋:這與批判性種族主義有關。才恍然大悟。

不呈交標準化測驗成績,大學憑什麼收生?其實各所大學各師各法。很多是看學生的校內成績。最妙的是得克薩斯州,凡是公立學校高中成績在本標準測驗班前10%的都可以入學。而我們都知道,學校之間會有不同的標準。程度高的中學豈非吃虧?這種變化說明,對於成績的觀念變了。但也說明,背後一定有比成績高低更加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許多大學採取test-optional,除了看校內成績,就是看家庭背景。往往是家庭環境差的學生,獲得「同情分」而按額優先取錄。而所謂家庭環境差,往往就牽涉到種族因素。一般的說法是:這些學生成績差,不是他們本身差,而是他們的家庭環境或者學校條件,令到他們成績差。另一方面,標準測驗成績好,又往往是因為家庭經濟可以允許他們有私人補習、測驗操練,甚至可以請人冒名頂替。這都旨在說明,標準測驗成績不可靠。

這與華人社會的觀念相反。在華、韓、日這些「筷子社會」,「分數」是最公平的。自從千多年前的科舉開始,門生們不論出身、不計貴賤,只要按照要求而勤奮努力,參與競爭,那是最公平的!事實上,自古以來的文化藝術、戲曲小說都是頌揚窮書生金榜題名的「美事」。

今天的美國卻要去掉「成績」的「神話」。其潛在的理由是,認為光看成績,有利於富裕家庭,不利於貧困家庭。而所謂貧困家庭,往往很可能成為黑人家庭的代名詞(其實拉丁裔的家庭有時候比黑人家庭更窮,但是不像黑人,拉丁裔的族群還沒有代表性的發聲)。

今天的美國,要去掉考試等於公平的神話。(Shutterstock)
今天的美國,要去掉考試等於公平的神話。(Shutterstock)

學術理論,成為思潮

背後,是批判性種族理論(下面簡稱CRT)的興起。CRT也不是近年才有的。CRT原來只是一種學術理論,是認為美國目前為了克服種族歧視的政策與措施,只不過是表面的招數;美國的種族矛盾根深柢固,存在於整個的觀念與建制。說得嚴重一點,目前美國的建制其實在不斷加深種族矛盾;而種族矛盾的受害方,處境只有愈來愈不堪。

但是在不斷的一連串種族事件的催化之下,這種理論卻變成了重新審視美國歷史的意識潮流。我們在局外,也可以看到不斷地肯定黑人在美國歷史的主角地位,而「清算」歷史上的白人「罪狀」。大學也承受着這樣的壓力。其中一個反應,就是在收生的過程中,承認貧窮(黑人)家庭的學習困難,給予同情,優惠入學。相比之下,成績的「客觀性」就成了種族矛盾的幫兇;放棄「成績」,讓位給種族照顧,就成了大學收生的潮流。

這種意識,而且流入了中、小學的課程,重新樹立黑人在美國歷史上的正面角色,但卻引起了不少白人家長的恐慌與抗議。他們抗議的是:「你們在學生心裏,播下了自卑、自責、羞恥的心理影響。」而這是不可接受的。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很多白人生活沒有着落,就拿教師出氣。他們也許覺得,「我們白人也不斷努力,現在也一樣貧困,為什麼只幫黑人講話。」極端的情況,年前就有白人家長,晚上跑到教師的家門破壞、毆人。

但這還只是故事的一半。特朗普一直以來對CRT恨之入骨,批評CRT才是種族偏見。在去年3月一次演講中,呼籲「要誓死反對CRT進入學校。」(Fight to the death…)他認為CRT進入學校,是讓「馬克思主義者、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教學生憎恨美國」。看來,他的美國就是白人的美國,但是反對CRT進入學校的家長還為數不少。

近年,美國教育界種族歧視政策反過來被指歧視白人。(Shutterstock)
近年,美國教育界種族歧視政策反過來被指歧視白人。(Shutterstock)

種族問題,演為黨爭

這幾乎還成了共和黨的策略。因為CRT的泛濫,大學教員因為講了觸犯種族問題的話而被迫辭職,幾乎每周都有一兩起;大學校長因此被迫下台的也時有所聞。很多大學當局,為了保護自己「免責」,要員工簽署EDI申明書。EDI者──Equity、Diversity、Inclusiveness。最近,凡是共和黨當權的州,要求各大學取消這些EDI規定。教師們喜憂交織──一方面不必多一層「莫須有」的申明,另一方面學生的譴責可以來自兩個相反的極端。

寫了這一長串,然後才是本文開頭說的震撼性新聞。多年前,以反對「反歧視」(affirmative action)而聞名的組織,控告哈佛大學,認為因為考慮種族因素,排斥了許多成績好的亞裔學生。這是採取了上述亞洲的「成績觀」,即成績是達致公平的槓桿。2019年,地方法院判哈佛沒有違憲。原告的組織不服上訴。今年6月29日,美國的高等法院判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違憲;也就是說,大學收生,不得考慮種族因素。

高等法院的法官以6票對2票通過哈佛違憲。兩位投反對票的法官都表示極度失望。「要達到平等,首先要承認不平等」,「對種族視而不見,不會讓不平等的社會平等些。」

高等法院的判決,帶頭支持的當然是特朗普:「這是美國偉大的一天!」他的支持者也說,「我們的國家已經多元化了,這個事實終於得到承認」,意思是大學考慮種族是多此一舉。但是反對的聲音更多:「在種族不公的傷疤還未痊癒的時候,高等法院故意無視這個事實。」

直接受影響的自然是大學。大多數大學都表示遺憾,說多年經營的校園多元化,將會被大大削弱。名牌的大學更擔心假如只能看成績,對校友和捐贈者子女的優惠,也許會有困難。他們的收生辦法會有什麼改變,還要拭目以待。不過,輿論幾乎一致認為,黑人學生進入大學的機會將會大降。

也有評論說,美國的大學正在面臨很大的衝擊,適齡入學的學生人口下降(低谷在2025年);不願讀大學的愈來愈多。只看分數,將會令到頂尖的大學收到更多的學生,而較小的大學將面臨招生更大的困難。不斷上漲的學費,將會更加造成大學的兩極分化。事實上,美國出現的是大學的倒閉潮,讀者不妨觀看CNBC的報道:Wh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re closing down across the U.S.(cnbc.com)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