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5類學生 需要採取什麼教學策略?

時代變了,學生坐定定聽課,不代表可學會知識及應用技能。教師除了授課外,更應到位地照顧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

上月跟幾位同事到元創方分享學校如何推展創意教育,副校長一開始就分享讀師範時導師傳授的秘技,只要處理好5類學生,課堂就成功了一半。5類學生包括:「講佢唔聽」、「聽佢唔做」、「做佢做唔好」、「做到佢又唔肯做」及「肯做但佢亂咁做」。

筆者馬上豎起耳朵,聽個清楚,因為辦創意教學,必然需要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動手做,課堂秩序十分緊要。聽罷副校長分享,總結為四個字──「因材施教」。是的,老生常談,但現代課程緊逼,教學內容豐富,要做起來,談何容易!

5種學生的定義

筆者先定義這5種學生:

  1. 講佢唔聽:情緒或者專注力需要照顧的學生;
  2. 聽佢唔做:學習動機低,不願意參與學習的學生;
  3. 做佢做唔好:能力稍遜的學生;
  4. 做到佢又唔肯做:自信不足的學生;
  5. 肯做但佢亂咁做:操作或理解能力低,但學習動機高的學生。

教育改革在香港推行20多年,課程文件推陳出新,2022年推出《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筆者多次跟校內同工分享如何閲讀及從中萃取所需材料。本文試從「分章四──有效的學與教」和「分章七──促進學習經歷的教師」分享如何處理5類學生。

分章四開宗明義探討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靈活運用教學策略,以促進有效的學與教。文中建議學校加強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照顧學生的多樣性。筆者鼓勵讀者細讀4.2.1項「教師的多重角色 / 任務」:

教師的多重角色 / 任務。(作者供圖)
教師的多重角色 / 任務。(作者供圖)

教師要因應社會和教育的不斷發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擔當多重角色,運用專業知識,設計和靈活布置多元學習經歷,幫助學生身心均衡發展,提升自我效能感。教師應增加學生在課堂展現學習進展和成果的機會,鼓勵學生嘗試適度的挑戰,以持續引發學習動機。

教學範式 因學生需要轉移

看到這裏,讀者會發現文章把重點由學生轉移到教師。沒錯,筆者動筆前,曾向ChatGPT請教,AI在一分鐘內已向筆者提供針對這5類學生可以採取的教學策略,可真正操作時又如何?

大家也許在「分章七──促進學習經歷的教師」找到答案。文件提到為學生創設多元而豐富的學習經歷,聚焦連繫課程目標與學生學習,指出教學的範式因學生需要而轉移。是的,教育的對象是孩子,育人才是教育的目的,教師對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價值教育更是責無旁貸。篇幅所限,筆者暫不引述太多文件內容,且分享一次代課經歷。

筆者3月份入班「客串」3節普通話課,坦言該班能力不俗,學習動機還好,班裏也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也許讀者會想,上校長的課,學生敢作怪?是的,學生不敢作怪,但可以兩眼放空、安靜地等下課。然而,筆者在課堂中,只在開首的5分鐘交代教學目標,然後說明課堂互學的要求(rubric),之後,學生就根據課前預習,在課堂中分組討論。筆者會巡視各組,照顧學生特性,並作出點撥修正;最後學生匯報及總結課堂。當然,教師要預備的是前期功夫,學生分組的配搭,以及在學習過程中觀察和反饋。

時代變了,學生坐定定聽課,不代表可學會知識及應用技能。筆者反思自己不只是在教學,更應到位地照顧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雖然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但大家最終都是希望學生能學得到,學得好。共勉之。

鄭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