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反對高球場建屋組織全力出擊,公聽會一面倒反對聲音,感到很可怕。究竟是誰?或是什麼力量,令建制派走在香港整體利益的對立面?
許多朋友都反對高球場收地建屋,原因很多、也很明顯、甚至很正確,例如:
- 政府是否已用盡了所有可行方法?以及發展北部都會區後,在粉嶺高球場用地建屋是否仍然合適?不需要為了12,000個單位、損害一個地標。
- 球場無法繼續對於土地進行保育,是對本地物種保育、環保事業的損害。
- 政府應該支持體育發展。
- 馬時亨:球場極具歷史意義,收地建屋有可能影響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及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擔心世界級賽事或因此不在港舉行。
- 施永青:資本主義的象徵。
- 葉劉淑儀:不希望任何人用權貴來描述球會,球會始終是個運動設施。
- 鄰近交通無法負荷多三、四萬人。
- 多了十多棟高樓圍繞,影響高球場外觀。
的確,反對建屋可以有許多合情合理的原因,但合理的事情不一定適合做,更重要的問題,是香港目前最需要什麼?
我們需要理性思考和平衡利益
理性思考和平衡利益:當需要理性思考,就要考慮事實的全部。170公頃收回32公頃,當中僅9公頃會用作建屋,是否就能夠損害一個地標?損害香港的環保事業?對香港成為國際賽事場地具有決定性影響?會阻礙體育發展?甚至會因此改變香港資本主義?真誠想要解決問題就需要說出事實的全部。
舉例,許多宣傳高球場收地會影響環保的影片,都是取材自那32公頃,甚至9公頃以外的地段。所以,如果我們不將全部事實都講出來的話,又如何作出一個符合事實的客觀決定呢?
香港的根本問題,不在於高球場是否會收回建屋,而是在於長期貧富懸殊、房屋土地供應不足、政府無法表現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歷過否決政治、黑暴橫行後,香港更需要緩和撕裂:需要政府坐言起行、需要既得利益者表現出承擔力、需要建制精英表現出對社會的關懷和照顧。這才是扭轉撕裂環境、做好未來工作的一個關鍵。
一窩蜂反對聲音,惹陰謀論懷疑
高球會未來應該怎樣?如果真心真意平衡各方利益,並且把影響降到最低,高球會的精英們,不應該一方面強調認同香港普羅大眾的需要,但又採取凡事必爭,寸土不讓的態度?而是應該在全力以赴支持計劃之餘,為減低對環保的負面影響、對場地的有效使用,作出更合理的建議,從而表現出作為社會精英的承擔?
與其百般阻撓收地,難道不應該好好規劃那23公頃土地土地的使用,如何達致低碳、零碳、並將環保融入高密度城市?正因為反對者的態度,完全體現不出解決問題的心,只是一窩蜂反對,更令人擔心此反對之風從何而來?
按理説,粉嶺高爾夫球場已經糾纏了10年,進入確認規劃也已經3年,該駡的、該質疑的、該拖延的、該挑戰的都應該都做了,但是香港結束了反對派25年拖後腿後,沒想到香港內部的暗湧非但沒有減退,還在繼續蠢蠢欲動,甚至試圖撕裂香港,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這次,撕裂的對象更是建制派,所以問題已經遠遠超過對於高球場的爭議,目前的形勢、極度危險。在這些出面反對的社會賢達背後,是否有些非常能言善道、兼而心懷不軌、正在背後放毒蛇的人物?
比交響樂還合拍、此起彼落的大合奏、令人琅琅上口的標籤和口號,仿如反修例的設計又再重現,筆者只能先視為陰謀論,所以,必須清楚是否又被人當槍使,令平民百姓認為一旦沒有反對派,這些建制精英就會為所欲為?這是多麼可怕的連鎖反應!
目前香港有許多土地發展計劃,包括小至改變學校用途、大至交椅洲填海工程,現在硏究了發展高球場計劃,只涉5%的高球場,為何忽然變成了焦點?並且出現了「香港大把地」的説法?到底目的何在?甚至扯到中国的共同富裕上?
以上說法非但不合理,也對香港發展毫無益處。
政策執行在於細節
當然,香港政府也要改變行政風格,必須作出更深入、更具體、更充分的準備。
正如香港輸入外勞問題關鍵在於細節,在於政府的投入。尤其是孫局長指佔比例不多,因而不影響本地工人收入是不正確的。香港的「補充勞工計劃」過分強調「平等」,所以輸入的勞工,其工資至少須和本地工人相若,這又是否合理?政府是否應該考慮充分利用政府徵費,來平衡外勞、企業和香港市民的利益。正如新加坡就利用高徵費,例如建造業低技術工人徵費佔薪資三、四成,輸入外勞除了「補充勞動力」,在基建行業的低技術工人,性質無異於外傭,因此「較低的薪資」能控制勞動成本,配合「高徵費」令薪酬差異不會成為剝削的手段,又能滿足外地勞工的適當要求。
具體、細緻的政策規劃與執行,一直是政府所缺乏的,也是眼前高球場收地項目極其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