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芬──當代藝術的意境

裝置藝術《銅溯山水》,在虛擬的存在空間,展示出宏觀世界。大自然和人類歷史,經歷不斷洗禮的枯榮,仍有歷劫不滅的生命力量。

楊國芬生於香港,筆者與這位本土藝術家相識多年。她未退休前是全職中學教師,是學校的副校長,溫婉和藹、平易近人。由於本人喜歡這種為人師表的形象,相逢有種親切感。2019年曾一起去韓國木浦參加國際雙年展,主辦方安排了一人一宿舍。因為在異鄉客地膽怯黑夜,要求和她同房沒被拒絕,得到她各方面的照拂。我對她一貫稱呼「校長」,出乎我對她由衷的敬重。

本土藝術家楊國芬。(大華藝術圖片)
本土藝術家楊國芬。(大華藝術圖片)

專注融合 水墨科技

她早在1985年已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士,1986年起從事新水墨創作,不斷參與海内外聯展,作品多次被美術館收藏。她始終不驕不燥,穩步漸行,2003年獲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2013年又獲得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博士。現為香港現代水墨畫會會董、兼任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導師。

近20年來,她專注於融合水墨及科技,配合電腦掃描和手繪,重組星空俯視下的景象,穩約地嵌入香港的「火星文」,啟示出對宇宙感性、理性的解讀。正如瑞士藝術家保羅·克利(Paul Klee, 1879-1940)認為「美術並不重視已經看到的東西,而是藉由創造呈現看不到的事物……」藝術的立格和示意,楊氏做到了。

例如她於2018年創作的《雲端虛像》,是通過數碼重組的結構,不是一星半點的圖片抄貼併合。她借彼物理抒寫心象,畫面溫情脈脈地映入觀眾視覺,這便是藝術奧妙的深度。筆者賞讀《雲端虛像》時,身如輕騰浩瀚太空,環視星球間夜與晝無窮的輪轉。靜穆中漫長的演變舞動,如乾坤挪移神韻有律。

《雲端虛像》。(馬田畫苑圖片)
《雲端虛像》。(馬田畫苑圖片)

充滿民族性的美學概念

退休後,楊博士卸去了中文老師兼校長的職位,全情投入她位於火炭的工作室,尋找自己的趣味創新。由平面到立體,到納入環保意識。她將回收的銅絲和廢木料兩者作為元素載體,所謂發乎於道,不拘於器,探索人類、大自然微妙關係。

保羅·克利在談創作時指出,「用一棵樹比喻忙碌於多種形式的世界,自然與生命的方向感,抽枝和蔓延的姿態……樹液源自樹根,升起注入藝術家,流經他的身體,流向她的眼睛,樹幹受到流動物量的控制和剌激,將所見傳達為作品,當飽覽這個世界後,樹冠展開向時空蔓延。」

楊氏通過敏銳的生活直覺,把氧化成墨色的銅線扭製成樹木,把銅絲分杈繞出枝條成樹木,像一片枯樹林鐡骨仙風地傲立;遭暴風雨摧毀下鋸下的樹幹廢木,散落成大小不一的岩石丘陵,組合成無人的荒袤。崛曲遒勁的清影、磊落跌蕩的石魂,同在大地等待春天。是傳統的文人畫嗎?沒有重復筆墨的附號!恰是中華文化的延伸!傳統和當代的融合,充滿民族性的美學概念。況且銅絲隨着濕溫產生氧化作用,銅銹、銅青、銅綠,色彩如四季交替,魔法耐人尋味!

楊國芬指導「2022年大華銀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得獎者郭燕錦同學,一起共同創作出大型的水墨數碼裝置。(大華藝術圖片)
楊國芬指導「2022年大華銀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得獎者郭燕錦同學,一起共同創作出大型的水墨數碼裝置。(大華藝術圖片)

楊國芬把銅線細膩地扭織成樹,結合廢木的造型,把傳統文人畫家的山水意境塑造成立體山水。(大華藝術圖片)
楊國芬把銅線細膩地扭織成樹,結合廢木的造型,把傳統文人畫家的山水意境塑造成立體山水。(大華藝術圖片)

 

歷劫不滅的生命力量

裝置藝術《銅溯山水》,在虛擬的存在空間,展示出宏觀世界。大自然和人類歷史,經歷不斷洗禮的枯榮,仍有歷劫不滅的生命力量。《銅溯山水》蘊含語近意遠的詩性哲理,以及和大眾息息有關的環保意識。作品展示出戰亂與砍伐造成毀滅性的災難,大家共同希望和吶喊,對生物救贖。廣角鏡頭下的藝術王國,透視出被摧殘後的優雅和自尊,仿似人性應有的氣質!

Art Central首席合作伙伴大華銀行於「大華銀行藝術空間」首度展出由該行委託香港水墨藝術家楊國芬創作的大型互動新水墨藝術裝置《銅溯山水》,背景是平面的二維山水,相映成趣!藝術家楊國芬立體的當代山水作品,一嗚驚人!

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