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我們還等待什麼?

AI工具的使用,絲毫不會動搖我們學校的運作根基。AI工具甚至不會影響正規課程的學習,運用得宜,說不定還會提高學生的成績,何樂而不為?

關於生成式機器智能的討論,方興未艾。人們對它的認識,頗有參差。人們對於GPT的態度,各有千秋。而香港教師對於GPT的取態,也是一個多元的光譜。本文就筆者有限的所見所聞,嘗試整理,與讀者分享。

近日看到ChatGPT主要研發者之一的Greg Brockman的TED Talk與隨後的訪談。就像同時觀看的教師說,Greg有點緊張。

他用一些實際的例子,安排一頓飯,描繪ChatGPT的功能,以及背後的科技研發。他的基調,這是一種用以預測(prediction)的工具。而這種預測,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surprises)。之後的訪談,訪問者也就照着這條思路,問有關預測與驚奇,而Greg也是按着這樣的線索闡述。因此給人一種AI工具無法控制的印象。

問諸工具本身,答案也差不多。筆者就悟出了一個道理,也是前數周不斷嘗試提出的:這些AI工具的研發者與使用者,是兩種人。

研發者只知道新的工具的原始功能;他們不可能預測這些工具可能達到的功能。而使用者則不太關注工具背後的科技,而是着力於如何使用新的科技,衍生許多新的天地。後者不是研發者的主要關注,也不是他們研發過程中需要關注的。

Brockman形容ChatGPT是一種用以預測(prediction)的工具。(TED圖片)
Brockman形容ChatGPT是一種用以預測(prediction)的工具。(TED圖片)

驚嘆恐懼 由於意料之外

Greg的一句「意想不到」,也許就是引起人們驚嘆或者恐懼的原因。Greg現場演示了要準備一頓美味的晚餐,工具給了一些選擇,挑選了以後,工具又提供了烹飪的方法,跟着是食材的供銷點,等等。台下掌聲如雷。工具所做的,其實還是(一)根據已經輸入的數據(稱為訓練),但是(二)經過靈活的綜合,而產生用者需要的產品。這裏的(一),與搜索引擎差不多,但是目前數據還不夠多,不斷有人使用,它就不斷累積;也可以說是愈來愈聰明,有人說就像小孩在學習。這裏的(二),則是生成式工具的新猷,是通過複雜的語言運算而形成的,但是還需要用者的追問或者加工(值得注意,前兩周本欄引述語言學家Chomsky的批評,人類的語言學習比這要簡單而微妙得多)。

給人的印象,就是「它能與我對話」,而且不是程式化的對答(就像我們在酒店、博物館碰到的機器人)。不是叫「聊天機器人」嗎?於是引起震動,覺得這是有點像人類了,走向「製造人類」了。這也許是「取代人類」、「毀滅人類」種種恐懼的來源。

回顧這兩、三個月聽到的種種議論,感到有許多論點,很容易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推想。有時候是一知半解,淺作嘗試就大發議論。有時候是把可能發生的,當成是必然發生的。有時候是強調了工具的負面影響,而放下了它的積極使用。

有時候則相反,把生成式工具看成是人類的未來,而毫不考慮它可能會引起的禍害。有時候是人云亦云,甚至自己沒有多少嘗試,就信口開河,等等。中外如是,香港也不例外。

就教育而言,開始有不少議論,認為教育將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更有認為現在的教育將會徹底垮台,有認為中國在世界上的優勢將會消失。這些議論,都是善意的,也指出了華人社會教育一些致命的缺陷。比如說,在教育裏面,純粹是知識的充塞。但也有不明就裏,憑空猜想,唱着「教育=死記硬背」的濫調。筆者不認為這些議論沒有好處,的確是很有用的提醒。但是,這些缺陷,並不因為ChatGPT的出現而存在,不過是生成式工具讓這些缺陷更加浮現。

例如,死記硬背當然依然存在,但已很難說仍然是華人社會教育的主流。在香港來說,不是沒有背成語、背年份、背答案的現象;但同時存在的,是大量生動靈活的教學法、多元活潑的課外活動、寬闊豐富的校外體驗。在這些方面,新的科技,肯定會創造新的境界。但是,仍然存在的死記硬背,其實原有的搜索引擎,已經是考試的大敵。死記硬背的問題,不在記憶(本欄多次論及,記憶不是罪過,是必經的學習過程);考試要考記憶,才是毛病。但是假如允許學生使用電腦、手機,死記硬背的空間,早就蕩然無存。不必等ChatGPT。

華人社會教育一些致命的缺陷,不是因為ChatGPT的出現而存在,不過是生成式工具讓這些缺陷更加浮現,在評論ChatGPT時要留意。(Shutterstock)
華人社會教育一些致命的缺陷,不是因為ChatGPT的出現而存在,不過是生成式工具讓這些缺陷更加浮現,在評論ChatGPT時要留意。(Shutterstock)

迅速傳播 在於唾手可得

生成式AI工具的出現,除了它會產出應對式的綜合出品,還在於它在每個人的手邊。前一段熱議的元宇宙,就沒有這種方便,只有少數人可以具體染指。這種方便,才是對教育的真正挑戰。因為教師人人可用、學生人人可用。

前文的探索,生成式工具的應用,在教育領域,大概分3塊:學校行政(主要是文書)、教師使用(備課、出卷、批改……)、學生使用。

而前文也提到,學校使用與教師使用,會得到出乎意外的便利,節省不少人工的時間,可以產生出人手無法做到的數量,也可以減輕(而不是代替)教師教學所需要的苦思冥想;只能說是效率的挑戰,沒有真正的威脅。

最具刺激性的,是學生的使用。教師能得到的,學生也同樣能夠得到;教師能夠做到的,學生也能夠做到。「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的傳統,就比較徹底地被改變了。教師的角色、學生的地位,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也改變了。本欄曾經提到,有教師比喻:學生是運動員、教師是教練、AI工具是陪練,是非常貼切的。

學校取態 難免多元參差

學生使用生成式工具,也許很快會不由分說,成為洪流,勢不可擋。考試能擋住,家庭作業就擋不住。同時,AI工具完全可以替代補習;校外的補習力量,若不盡快掌握AI工具,成為使用AI工具的高手,就會被AI工具滅亡;那將是迅速來臨的一場你死我活的搏鬥。

學校和教師的取態很重要,可以有幾種取態:一、「這些東西,華而不實,根本對教學毫無幫助。」二、「進度好趕,學生已經追不上了,仲搞啲咁嘅嘢?」三、「對考DSE有乜幫助先?」其實,說這話的,也許沒有碰過GPT;他們不知道,GPT完全可以改善學生的DSE成績。

也有猶豫而謹慎的,生怕走錯路。四、「科技這回事,只是時髦,熱鬧一陣就會過去;我才不去趁熱鬧。」五、「科技的發展,我們不可能追得上,謹慎追隨,淺嘗即止;等成為潮流才跟吧!」六、「讓少數的發燒友教師嘗試吧!不要打亂了學校的正常生活。」

積極面對的也不少。七、「希望和鼓勵我們的教師盡量嘗試,取得經驗;為下一步做準備。」八、「我們已經有教師與學生一起在研究使用AI工具,相信愈來愈多的教師和學生會很快進入新的情景。」

也有極端抗拒的。九、「我們試驗下來,有些科目,GPT可以考5*!」彷彿是驚人的新發現。言下之意,因此應該禁止使用。這也許完全不知道香港的教師現在如何對待GPT。此外,學生考DSE,根本不可能用GPT;而所提到的科目,要考5*,假如試場允許用手機就可以做到,不需要GPT的到來。

也可以有第十種:「政府都還沒有指示,不要盲動!」不過以香港目前的情形,相信這只是極少數學校的選項。

既然不是等政府的指令,還等什麼?工具是現成的,教師唾手可得,學生也是唾手可得。在教育領域,除非到了考試的考場(那是我們暫時無法改變的),AI工具的使用,絲毫不會動搖我們學校的運作根基。AI工具甚至不會影響正規課程的學習,運用得宜,說不定還會提高學生的成績,何樂而不為?

其實,不需要有學校的綠燈,不少教師已經在默默地嘗試與AI工具互動了。誰也阻擋不了!學生的使用,則需要教師的鼓勵和引導,起碼是同情!否則他們只會偷偷地用,何必呢?

一句話:我們還等待什麼?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