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要擁有硬實力(hard power)和軟實力(soft power)。有時候,軟比硬重要。有句話叫「以柔制剛」;軟水的礦物質含量較少,口感甘甜;硬水的礦物質含量較多,口感相對苦澀。
一個國家,建設軟實力比硬實力困難得多。後者是具體的,可用指標量度,例如經濟、基建、科技、軍事等。俗語說「有數得計」。而軟實力呢?如風俗、文化、藝術、歷史,是抽象而又溫柔的影響力,它是非物質的精神財產,可惜是許多人心目中吃喝玩樂以外的非必需品。
建設軟實力 比硬實力困難多
舉個例子,你推銷一對拖鞋,只要「平、靚、正」,別人便會買來穿上腳。但是,你要推廣一隻民族舞,就算舞姿多麼優美,別人不領情,便不學習!一幅動人的詩詞墨寶,有人可以看到打呵欠。我曾經問一個友人為什麼不看電影,他竟然笑答:「食得飽飽的,雙手捧肚,摸得到的滿足。但是,看電影時,冇feel!」我猜和他童年缺乏文化接觸有關。
中國硬實力一日千里,日益壯大。但坦白直說,雖然我們的民族文化內容絕頂豐富,中國要成為文化大國,絕對不是「跑馬射蚊鬚」的空話,但我們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及思想哲學的世界影響力,和我們的硬實力相差仍遠。軟實力推廣最困難的地方,除了內容要優秀以外,手段更要柔軟親切,不能讓接收者覺得預設立場,包裝要合口味、形象要新穎,務必如和暖春風,讓人在不知不覺間,被你吸引,然後心靈跟你一起走。這真的不只是單向努力就可以辦妥的,它需要別國的人民十指連心,心悅誠服。
中國政府銳意 弘揚中華文化
有一個軟實力的世界排名調查,首4名是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亞洲國家中,日本名列前茅,排名第6位,「亞軍」是韓國,排名11位,而中國,只是第22位。當然,這些報告往往偏頗,大多從西方觀點出發,不過正因如此,It takes two to tango,同志仍須努力,用國際語言「說好中國故事」,希望西方國家終有一天改變態度。
早前在全國兩會上,時任總理李克強作任內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他強調中國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即要弘揚中華文化,共創文化復興偉業。
在內地,文化事業是指國家機關或其他組織,利用公共資源,為社會公益而舉辦的活動,例如文化推動(在香港,NGOs即非牟利團體,所作為的便是「事業活動」),而「文化產業」活動,則指私人企業通過商業運作、利潤為目的,來推動發展文化。
香港人對十四屆全國人大關心的,多是誰人坐上了什麼政治位置,忽略了今次在國策中,所提及的「中國文化發展方向和政策」,這也許反映香港人多是「經濟螺絲」的功利性格吧。
李克強總理提出四大點,很值得香港人,作為被國家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市民,仔細關注的:
甲、着力擴大國內需求,激發文化消費
這點,是非常正確的國策。
目前,內地以至香港,文化藝術活動大部分靠政府資助,而它作為一種商業的「文化消費」,並未成大勢,故此,推動文化的資金來源和規模,往往受到限制,影響「文化大國」的發展。當中涉及最基本的兩個文化教育問題:為什麼人們不喜歡文化從而不願意消費?為什麼「俗文化」比「雅文化」,相反地受到人們花錢追捧呢?值得深思。
乙、加快建設中國現代化文化產業體系,激發文化市場主體活力
這問題如上述「甲」一樣,內地和香港目前的文化活動都是以「政府埋單」為主導,當然,這是政府的必須責任,但是,政府以外,更要快速建立其他3個主體支柱:
(一)非文化的政府系統,如教育、基建、運輸、金融部門,如何「拔刀相助」,聯手協助中國人的「文化大國」使命?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地鐵車站,可否採購藝術家的作品來美化大堂?金融界可否成立文化投資基金?教育界可否推廣藝術觀賞?
(二)如何鼓勵更多文化事業單位成立,以公益角度、非牟利運作,支持政府,推動國家的文化藝術發展?
(三)如何以政策例如稅務手段,激發更多商人不怕「低回報、高風險」,願意投資文化企業(cultural enterprises),為中國人的軟實力輸出,出一分力?
丙、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文化數位化發展
中國已不是「世界工廠」,國家立下決心,要成為科技強國。故此,除了實體發展文化,文化將向數碼世界(digital world)、虛擬世界(virtual world)和大數據世界(big data world)進發,如果在上述科技領域我們落後了,便會步履維艱,在世界文化影響力趕不上。
丁、充分挖掘國家文化潛力,促進鄉村文化產業振興
鄉村文化產業好,農民素質和生活都會提高。這方面,看看法國和日本,便會感受到。
中國,有廣闊深遠的鄉村文化作為民族的大舞台,我們要保護和發展的地方不勝枚舉。舉例來說,加大鄉村「非遺」保護措施的力度、發展鄉村文創產業(如工藝品)、鄉村旅遊、鄉村文化學習等等,這些既是國民的康樂活動,也是文化的經濟的新力量,更可以協助國家文化的基礎建設。
人類歷史文明的四大古國,有數千年的源遠流長,可惜,巴比倫已消失。以埃及、印度和中國來說,目前我國展現最大的決心去「承先」及「啟後」,推動中國人的文化和藝術力量,而在這千秋大業中,香港有幸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人、香港的商人,還等什麼?
推動文化發展,可為中國人軟實力出把力,更可能是商機,亦改善自己修養,坐在那裏動也不動的你,會原諒自己嗎?
原刊於自鳳凰社媒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