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須轉型 應與美和諧

——三論中國與世界的接軌(下)

習如果能取得如鄧小老36年前般的訪美成果,排除干擾,走出誤區,使中美重回和諧歲月,則對中國經濟轉型益莫大焉。否則中國三年內的經濟前景乃至轉型大計將蒙上陰影。

承上文:中國模式在中國的終結——三論中國與世界的接軌(上)

 

三、中國模式的終結及教訓

 
發生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標示中國模式已經日至中天,抵達鼎盛之峰。橫掃全球人手職位使作為主要消費市場的西方,工作職位大量流失。就全球而言,是職位與消費錯配,使全球化浪潮帶來的全球人手職位流向中國的潮流無以為繼,到了物極必反的臨界點。金融海嘯這種雪崩式的突發金融災難,使全世界都口瞪目呆,身不由己投入大量的國家資源救災,希圖挽狂瀾於既倒。金融海嘯表面的成因,是樓市下跌,使美國金融系統証券化了的樓市按揭貸款,變成有毒資產,在整個金融系統蔓延而引起災難。實質經過十年的人手職位流出,美國消費者無能力繼續中國生產、美國消費這種單向的交易。這是金融海嘯後美國方面馬上指出的現實。
 
金融海嘯發生,標誌中國模式賴於存在的世界經濟結構,已經不復存在了。中國不可能再通過全球人手職位向中國的轉移,維持高速的經濟增長了。這樣,中國模式失去了存在的外部條件,開始終結的過程了。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模式的內涵即內部激勵機制,繼續維持了一個數年之長的過程。
 
中國模式雖然使中國在經濟上脫胎換骨,躋身經濟強國之列。但是它賴以成功的低環保要求,和對官員的激勵體系,隨着歲月累積,負面作用愈來愈明顯。終於到了社會無法忍受的極限。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只有回應社會的訴求:提高環保要求。這一政策改變對中國經濟衝擊不很明顯,因為不是所有產業甚至不是多數產業都受到影響;真正對中國經濟帶來巨大衝擊的是這兩年勵行的反貪行動。正如前面所論及的,中國模式的成功基於特殊的激勵體系,極大調動了官員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才能從各潛在的競爭者(國家)搶來如此之多的人手職位。毫無疑問,這種制度是貪腐的溫床,可以說貪腐是這樣制度的成本。當成本過大時自然要抑止。現在因為社會的訴求,反腐雷勵風行,雖然民心大快,但對經濟帶來的後果也是明顯的。這種情況下,作為中國模式支柱的激勵體制也就不再如以往般運行了。這也就是時移世易,內外環境丕變,中國模式真正終結了。
 
中國模式終結後,中國將向何方?短期而言,中國經濟將困難重重,甚至發生嚴重的危機乃至金融風暴。這是因為中國政府二次嚴重錯誤的決策所造成的。第一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時,中國政府錯誤推出四萬億振興經濟的措施。金融海嘯本來對中國最大的提示,中國模式已經開始終結了,中國不可能指望吸引更多的人手職位流入了。因為職位與消費的錯配已到極限,西方消費者已阮囊羞澀了。在這之前,流入中國的職位浪接浪,所有最大膽的規劃都被証明太過保守。這種不斷提高的期望,使中國的投資尤其是生產設備的投資,以一種極高的年率增長,從而產能高速提升。很快成了慣性。金融海嘯的來臨沒有改變這種期望,政府的四萬億加上配套據說達到30萬億。這不但沒有使生產設備的投資減速,反而以空前的速度增加,從而使產能嚴重過剩。這也使政府及企業債務大幅上升,埋下巨大的風險。
 
為什麼中國政府當年會作出這樣的決策呢?除了受慣性的迷霧遮住望眼,沒有體認外部需求的強勁增長已成明日黃花,不應再在生產設備上投下巨資擴大產能,這樣的認識誤區外;不外就是受到利益集團的壓力,在外需不足下,由政府買單創造需求;再者就是任期因素,四萬億乃至30萬億的投資足以使經濟成績表亮麗多年,直至政府任期屆滿。
 
現在不唯是外需不足的問題,而是由於中國工資成本的大幅提高,加上中國模式激勵機制的棄置,使人手職位流向逆轉,開始流向更低工資的地方甚至成本已低至接近中國水平的發達國家,比如美國。這從近月中國出口錄得明顯跌幅,而諸如德美等國的出口卻基本穩定乃至錄得增長,可以証明。
 
中國在應對金融海嘯時,沒有正視現實,體認中國橫掃全球人手職位已經無法繼續下去了,中國模式已到荼蘼時候了。這樣的情勢下,本應酌情減少生產設備的投資升幅,但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之,四萬億的強制刺激使有關增幅進一步加強,使產能過剩進一步惡化,同時債務急劇上升。同時這一輪的強剌激也為貪腐的蔓延與惡化帶來火上加油的效果。因為強剌激一個主要領域在房地產。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的結構與運行,地方政府擔當主導角色,從征地、出讓土地到建築許可,政府不受監督的權力之手無處不在。已經揭發出來巨貪案無不與房地產有關。而因這一強剌激帶來的房價急速上升,也使貧富兩極進一步惡化。總之這一強剌激對包括經濟、社會乃至黨風都帶來極為嚴重的禍害。
 
中國政府另一巨大的失誤,就是去年強行啟動的國家牛市。這種不顧中國經濟困境,不顧中國股市投資者結構的嚴重內在缺憾,以一種未卜先知,不容辯駁的、改革一定帶來紅利的、輿論先行的政治宣傳,動員投資者不顧一切入市,最後釀成災難,使本來寄予厚望,預期在轉型中擔當重要角色的中國股市幾乎陷於休克。不但股民損失慘重拖累經濟,更使政府形象與公信力受到極嚴重的打擊。
 
與四小龍不同,後中國模式時代的中國,所面對的挑戰嚴峻得多。小龍告別高速增長後,有一段平緩的高原時期,這就是80年代到九七金融風暴發生前的時間段。那是因為四小龍達到頂峰,基本上是其內部因素促成,那就是這些小國(地方)寡民的經濟體起飛後,人手供應無以為繼(普遍全民就業),沒有能力繼續吸引更多的人手職位。實際上當年外部環境對小龍而言並沒變化,全球化浪潮方興未艾。中國今天則不同,全球尤其是先進經濟體的人手職位已被吸乾,加上中國本身的內部變化,包括提高環保要求,棄置激勵機置,生產成本大幅上升使人手職位流向正在逆轉,這是對中國最大的挑戰之一。
 
同時強剌激帶來的高負債在經濟困難中,會變得特別令人擔心,那就是會不會演變為金融災難的問題。中國金融體系之不健全,和決策層應對能力之不濟最近顯露無遺。中國經濟過去十多年以極高的速度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金融體系的弱點,甚至蓋過了很多錯誤的決策。2000年前揚雄說了一句眾口傳誦的名言:世亂則英雄馳騖而不足;世治則庸夫高枕而有餘。應該是中國金融系統過去的偏安和今天正在面對暴風雨洗禮前路的寫照。
 

四、習訪美結果將決定未來三數年的中國經濟走向

 
中國經濟越過最高增長的歲月後,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不斷升溫,與西方國家、周邊國家齟齬不斷。經濟民族主義者動不動就放言,要與美國爭奪世界經濟話語權。其實4月份聲稱來港爭奪港股話語權的那些人似乎眼高手低,於今已難聞其聲了,想不是鎩羽而歸就是做了被綁的大閘蟹了。港股的話語權尚且如此,還是先練內功為好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習總本周赴美訪問四天。這次訪問與36年前鄧小老的行程一樣都是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關鍵時刻進行的。36年前鄧小老在開始重啟被毛澤東中斷三十年的中國現代轉型,即中國與世界接軌的關鍵時刻成行。結果成就鄧小老的鴻業偉烈,全中國13億人咸蒙其利。今天中國又在轉型的關頭,我們是應該與美國爭奪話語權,鬥個其血玄黃,還是如鄧小老般為成功轉型,尋求創造良好的國家環境呢?
 
首先看看我們今天,是不是到了可以向美國叫板的時候。今天世界經濟的發展正在愈來愈依賴創新的驅動,而美國執世界創新之牛耳,正從人手經濟進入人腦經濟,這是因為美國有能力集全球精英、人類最好的頭腦。我們有沒有可能在短期內凌而駕之呢?大家知道,中國目前最頂級的知識精英幾乎全部系出歐美院校,我們大學之不濟,國內同胞痛心疾首,扼腕嘆息而外只有徒呼奈奈。在我們自己的人才孵化器性能不佳,我們盲目與人叫板是否明智?當年石原慎太郎妄自尊大的說不,結果是日本黃昏。真正殷鑒不遠。中國只有在創新能力執世界牛耳才有真正的話語權,到那時水到渠成,根本不用爭。
 
今天中國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除去非一時三刻可以計日程功的創新能力之外,首推金融體系的改造。中國金融系統問題極多,在經濟向下的情況下,問題將逐一浮現,甚至嚴重惡化。債務高企的情況下,三年內必演變為金融災難。在這方面尤其需要美國的協助。很明顯在經濟全球化下,美國也絕不願意中國這樣的大國發生勢必拖累全球經濟的金融海嘯。
 
習如果能取得如鄧小老36年前般的訪美成果,排除干擾,走出誤區,使中美重回和諧歲月,則對中國經濟轉型益莫大焉。否則中國三年內的經濟前景乃至轉型大計將蒙上陰影。
 
全文完
 
 
(封面圖片:亞新社)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