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日常二三事

過去我教中學時,常常疑惑已十多歲的青少年,為何思想、行為與我們印象中的「成熟」相距甚遠?直至我在小學任教後,才體會到箇中原委。

過去我教中學時,常常疑惑已十多歲的青少年,為何思想、行為與我們印象中的「成熟」相距甚遠?直至我在小學任教後,才體會到箇中原委。這回便分享在學校日常遇到的一些「奇異」事情:

校園「趣事」一二

一、家長接送子女返放學,為他們背書包上落樓梯,這是很平常的事。然而,一年級如此,二年級如此……五、六年級仍是如此。學校基於保安理由,勸喻家長不宜上到樓層、課室接送,反而被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由」搪住了。結果,校方不想鬧出狀況,只好讓步。

二、學校經常接到家長投訴洗手間清潔欠佳,於是盡可能在每節休息時段後,安排清潔,可是依然投訴不斷。負責的教師(行政工作也是教師的日常工作)實在摸不着頭腦,無奈向學生問個究竟,原來:學生嫌棄洗手間地上、馬桶和廁板有鞋印、鏡面有水跡……每次清潔過後,只要有人使用過,便避免不了這些污跡。學校總不能像高檔酒店一樣,在每位學生使用後,都安排清潔一次吧!教導子女如何使用公廁,這也不應是學校的責任吧!

三、學校向家長反映學生的行為問題,家長回應:「我小朋友在家很乖的,沒見過他有這種行為,一定是其他同學……一定是學校……一定是老師……」即管相信家長所說,小朋友在家人面前很聽話,但換了環境、對象就變了個樣,這就不是問題?再退一步,用個學術理論來說明: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那就是身處大庭廣眾時,須表現得嚴肅、正經;相反,與關係親密的人相處,會展現輕鬆一面。小朋友混淆了兩者,這是不是管教的問題?說穿了是諉過於人,上樑不正下樑歪的問題。

四、學校生怕學生成績差,遭家長投訴,固然不敢歸咎於學生懶散之故(客觀上亦有教育局不許操練學生等因素),只好將試卷程度調低,例如:將填充題都改成供詞;重組句子只需於詞組填上數字而不用全句抄寫;問答題變成選擇題等等。美其名考核點不變,更動只為調節學習差異,鼓勵學生更積極答題。若然,學生成績依舊強差人意,會有什麼後果,當然是沒有。因為學校要是「罰」學生,又會招來更大話柄。結果,教師出題最困難的不是考核學生學習成果,而是怎樣令沒下苦功的學生也能取高分。至於,學生沒真材實學,怎能應付高年級課程?只好寄託「緣份到,自然會學懂!」

家長適度放手  家校才能合作

 以上只是日常在學校裏,發生的眾多匪夷所思事情中冰山一角。它們是不是個別事件?是,沒經過系統性搜集資料。它們是不是沒代表性?看倌明白就裏的,自然心領神會。

其實,管教子女哪有什麼公式?像上一輩很多時,任由子女天生天養,當然不理想。但前人沒得選擇,因生活所迫,為口奔馳。像時下很多家長,條件許可,對子女呵護備至,亦有不妥。

唯有一條金科玉律永恆正確──家校合作。請相信學校、老師與家長並無異志,都是為學生的前程而努力。家長,請讓孩子在學校既獲得成功,也學會挫折。哪有小孩不是與同學你推我撞、嘻笑怒罵中成長過來?就算真的遇上不如意,只要無關生死,無涉前途,何妨讓孩子學習面對逆境呢?

很多家長帶孩子去飲茶,孩子出於好奇,總是東抓西抓,父母怕子女被熱茶壺燙傷,使盡千方百計。小時候,我父就特意讓我碰碰熱茶壺,我當然趕緊撒手,自始對茶壺提起警覺。明白凡事有後果,有些後果自己承受不了,別人也幫不了,就會學乖。

總結,「管教」要訣在於「先管後教」。過程中,難免有人要唱白臉,唱紅臉的在適當時候,恰如其分地登場就好了,這樣戲才會好看,這才叫合作。

劉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