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教育之國際化

香港這個城市的國際性,大學是一個重要「陣地」。香港能夠有相當規模的外地學生,應該珍惜,即使將來不繼續留在香港,他們也是香港的親戚,非常寶貴的親戚。香港給他們的是怎樣的經歷,至為重要!

上周談及國際城市的高等教育,收生和畢業生都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本地化。其基本的理念,大學不可能為本地而辦學。無論是中國內地、北京、上海、東京、台北甚至澳門,都不可能完全為本地服務。環顧全球,這幾乎是一個普遍現象。而獨香港比較特殊,以為本地的大學就是為香港服務的大學。以下就筆者的了解,掃描一下幾個方面。各所大學會略有不同,下面大致以筆者熟悉的香港大學作為藍本。

一是本科收生。上周已經論及。招收外地生,政府雖然給了20%(有需要可以提升為25%)的招生額外學位,但是需要大學支持經費,需要募捐。但也有學生願意支付全額經費。

內地到香港念本科的,可以說是外地學生的大多數。疫情之下,更是如此。2019年的社會事件,之後3年的疫情,各校去年的招生,內地學生似乎有增無減。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今後如何,還要看,內地來港的,也許會繼續增加,特別是美國大幅度限制中國學生簽證,香港變成了首選。

西方媒體對香港的負面報道卻會對其他國家學生來港的意欲減弱。筆者熟悉的朋友,至今還有不少認為香港在水深火熱之中,是個很不安全、不正常的地方。但是一些「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他們受西方媒體的影響不大,也許會維持來港的勢頭,尤其是工程(到處的工程,都是本科開始)。問題是,香港的大學是否歡迎他們。

香港的醫科其實實力雄厚,吸引力很大;但是原則上要懂廣東話,排斥了許多人(但是也有例外,港大醫學院就有一位教員,雲南人,當年以高考狀元入讀本科,如今操非常流利粵語)。

內地到香港念本科的,可以說是外地學生的大多數。疫情之下,更是如此。(Shutterstock)
內地到香港念本科的,可以說是外地學生的大多數。疫情之下,更是如此。(Shutterstock)

本科外地生:內地為主

就以筆者熟悉的香港大學來說,疫情之前,由一位副校長級別的領導帶領一個隊伍,走遍全球各地招生,筆者在南美的墨西哥、東歐的拉脫維亞都感到他們的足跡,可見覆蓋很多國家。那位領導曾經說,能招到一名學生,也是一種成果;即使一名都收不到,起碼讓他們知道香港有這麼一所大學。現在想起來,這應該是大學國際化的胸襟。

二是交換生。不要忘記,在正常情況下,校園裏還會有不少的交換生。他們是本港大學與外地大學交換的短期學生。疫情前,香港大學要求每一名學生,4年裏,要有起碼一個學期在內地,一個學期在外國;大多通過交換計劃,也大多數互相免學費。到過外地生活,體驗異地文化,往往成為終生難忘的經歷。因此也有相當數量的外地學生在香港的大學校園做短期的訪問。這是大學國際化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最近十多年,全球興起大學生交換,也是全球化一個非常正面的影響。交換生的資助需要大學募捐。

三是本科畢業生。外地來的學生是否畢業後就希望他們留在香港工作?這本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畢業生來去自由就是了。的確,畢業生要往哪裏去,往往不是我們決定的。香港對外地來港的畢業生,有一年的延長簽證,可以在本地找工作。

就以歷年從中國內地來香港就讀大學的本科生而言,大概有4條去路:留在香港工作、在香港繼續深造、回到內地發展、到國外升學。到內地深造的不太多,本科畢業就到外國工作的,絕無僅有。這種多元的去路,又會隨着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說,隨着內地的政策變化,香港畢業的本科生,回內地發展的畢業生就會有起落。

外國來的畢業生則也有留港工作、留港深造、回國、外國深造4種去路,以國家背景不同而不同。近年也有來自中亞或者東南亞的學生,留在香港工作甚至創業。今後如何,還看不清楚。他們一般不太注意香港的政治情況,更多的是看本身的發展前途。

四是研究生收生。香港的大學,研究生的比例愈來愈高。研究生分為兩層:碩士與博士。碩士原來或則是專業的業餘進修,或則是學術研究的初階;近年由於政府允許「授課式」(有別於以研究為主的哲學碩士)收費,因此各校也收了不少來自內地的全職碩士生。他們之中相當多是把碩士看成是走向博士的前奏。

外國來的畢業生有不同去路,他們一般不太注意香港的政治情況,更多的是看本身的發展前途。(Shutterstock)
外國來的畢業生有不同去路,他們一般不太注意香港的政治情況,更多的是看本身的發展前途。(Shutterstock)

外地研究生:來去自由

博士則完全是學術研究,這方面香港是頗有吸引力的博士進修地。也有要求頗高的專業博士,例如EdD(教育)、JD(法律),但學生大多數是在職的專業人士。

就筆者接觸的港大博士生,就教育學院而言,大約有380名博士生,疫情之後,大概80%來自內地,其他的來源就遍布各大洲。他們之中,一部分有政府的助學金,除了應付生活,還有到外地參加會議等等的津貼;從待遇來說,算是非常充裕;對外地學生非常有吸引力。其他,相當多靠教員的研究項目經費支持,待遇與政府助學金相若。也有完全自費的。

五是研究生畢業生。這是最引起筆者注意的,尤其是博士畢業生,因為這才真正說明香港教育的影響。就筆者熟悉的教育學院,博士畢業生到內地工作的很多,香港大學與中文大學,近年的教育大學,博士畢業生可以說遍布全國。早年畢業的,很多成為學術翹楚,成為內地教育學院或者教育研究機構的骨幹成員,有些成為單位領導,有些已經退休。也有由於香港的經歷,承擔很多國際項目,在國際網絡擔任主要角色,等等。偶爾還有外國來港的畢業生,到內地的大學工作。

近年教育博士畢業生甚多,也有不少留在香港的大學從事學術工作。也有不少去了澳門。大灣區出現不少相當進取的大學,也吸收了不少香港的教育博士生。

外國來的博士畢業生,有些回國成為學術骨幹,有一位回到坦桑尼亞,成為該國的幼兒教育領軍人物(還是男性呢)。另外一些到了外國,一位來自巴基斯坦,剛畢業就被英國Bristol大學招聘去了。

研究生畢業生,尤其是博士畢業生,真正說明了香港教育的影響。(Shutterstock)
研究生畢業生,尤其是博士畢業生,真正說明了香港教育的影響。(Shutterstock)

博士畢業生:影響深廣

教育以外的博士畢業生,出路就更廣了。學科學與工程的,不管是回內地,還是到國外,不愁沒有發揮餘地。

香港的聲譽很不錯。大家都知道,以無人飛行器出名的「大疆」,創辦人就是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筆者當舍監時的一位宿生,港大本科畢業,到理工大學讀博士,論文答辯的時候被考試官看中,立時被邀到英國做博士後,現在學術上已經是出類拔萃。

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也頗見影響。一位筆者熟悉的、來自非洲肯尼亞的法律博士生,在港大的時候,已經組織香港各大學的學生,到他家鄉的村落扶貧。畢業回國後,在大學任職,成立了一個扶貧基金,組成了民間組織。

以上只是聊舉數例,限於學生的狀況。還有許多例子,筆者知道,但是不詳細確實,沒有寫。更多更多是筆者不知道的。對於其他大學的情形,知道的更少。

筆者由於當過18年的大學宿舍舍監、10年的賓館(柏立基學院)院長(裏面有獲得獎學金的太古學者,都是博士生),因此略知大學各類畢業生的去向。只是覺得,香港這個城市的國際性,大學是一個重要「陣地」。香港能夠有相當規模的外地學生,應該珍惜,即使將來不繼續留在香港,他們也是香港的親戚,非常寶貴的親戚。香港給他們的是怎樣的經歷,至為重要!

由於種種原因,香港是一個難得的學術大窗口。除了有廣納人才的傳統(學者的國際化,本文不及介紹),也有向世界各地輻射性地培養人才的優勢。放在這樣的視野,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假如把大學看成是純粹為香港服務,就是自貶身價;若果真按此制定政策,就是自廢武功。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