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

以往受交通所限,遊人只能即日往返荔枝窩。經過多年磋商,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上月正式開幕,擁有本地首個具合法住宿用途的木建築傳統偏遠鄉郊村屋,讓遊人可以下榻深入一嘗生活於傳統客家圍村的滋味。

以往受交通所限,遊人只能即日往返荔枝窩。經過多年磋商,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上月正式開幕,擁有本地首個具合法住宿用途的木建築傳統偏遠鄉郊村屋,讓遊人可以下榻深入一嘗生活於傳統客家圍村的滋味。

本港首個鄉郊村屋群獲賓館牌照

這個項目早於2016年納入行政長官社會資助計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由香港鄉郊基金執行,是香港首個以創新概念指導的鄉村復興項目,與本村社群合作,復修村屋和組成體驗學習基地,冀望恢復鄉村生氣和傳統建築的光采,又創建條件讓市民及外地遊客, 認識香港客家鄉村生活和學習可持續發展的精神。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便讚揚,村屋得以活化成為持牌民宿,不但能保存傳統客家建築特色,亦能讓市民透過體驗式了解香港上世紀60至70年代的農村生活、傳統客家文化及鄉郊可持續發展,體現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金句「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

謝展寰表示,項目體現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金句「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
謝展寰表示,項目體現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金句「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

林超英:為偏遠鄉村重建常住人口和在地經濟

當年遊說村民並不容易,更曾引起一段小風波,主理整個項目的香港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在開幕禮上便憶述整個項目過程,「2017年項目啟動,經歷與村民溝通、甄選村屋、釐定業權、城規程序、設計施工、賓館牌照等階段,遇上不少以城市背景設計的法例在偏遠鄉村環境執行的不協調和帶來的困難,幸得歷任行政長官的親自關注和各個部門的配合,才能逐步解決,今年9月終於所有用作接待度宿訪客的村屋均取得了賓館牌照,成為偏遠鄉村傳統村屋取得賓館牌照的香港首例,以及其他偏遠鄉村研究復興的參考案例。」

他指出,體驗村是一個沒有先例的社會創新項目,為偏遠鄉村重新建立常住人口(包括回鄉的原居民和新定居村民)和在地經濟,他感謝復修村屋的業主的信任,尤其是香港鄉郊基金的推手吳祖南博士,項目起動時,他曾自掏腰包前往英國向海外村民講解計劃,只可惜英年早逝,是項目的「嚴重損失」。

項目至今已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互相關心支持的定居社群,又吸引香港社會重新認識這個新界東北角,滿載歷史、文化、生態的非物質文明價值,林超英指出,要「記緊這段正能量歷史」,希望齊心協力做好,成為城市及外地遊客到來認識客家生活以及它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精神。

林超英形容,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是一個奇蹟。
林超英形容,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是一個奇蹟。

林超英、賽馬會慈善信託葉巧兒、謝展寰舉行揭幕儀式。(主辦方提供圖片)
林超英、賽馬會慈善信託葉巧兒、謝展寰舉行揭幕儀式。(主辦方提供圖片)

典禮當日,主辦單位安排了傳統的麟麒隊遊村到賀,並到所有復修屋前簪門祝福,隨後正式放開部分復修屋予公眾參觀,讓公眾體驗荔枝窩村的文化、建築特色及了解前人的生活智慧。

傳統麒麟遊村為項目祝福。
傳統麒麟遊村為項目祝福。

麒麟舞者不少為當地原居民後代。
麒麟舞者不少為當地原居民後代。

復修12間村屋 平衡現代要求及傳統特色

項目至今已復修了12間村屋並已開始運作,每間村屋各具特色,在復修過程中尊重原村屋的傳統和歷史脈絡,保持原始布局,包括金字瓦頂、灶頭、煙囪、閣屋等,以及展出舊日居民生活用具。在復修個別屋頂過程中,亦盡量使用特別的設計和材料。

另外,復修活化村屋需要按法例和實際需要加入符合現代要求的屋宇設備,包括消防、食水、排污設施等,項目在加入相關設備時候十分謹慎,以免影響現有的特色建築元素。

一眾嘉賓參觀其中一間復修村屋。
一眾嘉賓參觀其中一間復修村屋。

其中一間已修復的村屋。
其中一間已修復的村屋。

村中村屋多有層閣樓,從前用來儲放穀物、雜物,或劃成睡房,但需證明樓梯是防火物料、結構安全才能使用,因此以透明膠板及木欄擋住樓梯並上鎖,證明住客不能進入。

另外,村民早期建屋就地取材,多使用「夯土牆」,即在田裏找黃花泥加上小石、生石灰、黃糖,搓好放在木框曬乾。但現代建築須計算結構強度,以及經結構工程師簽滿意紙,若要保留部分夯土牆,需先送到實驗室測試。因為這是侵入式測試,最終團隊改以紅磚代替。另外,又會在村中物色廢棄的麻石和青磚重用,放在結構支柱的地方,再配夯土牆。

民宿保留原裝的木製屋頂。
民宿保留原裝的木製屋頂。
民宿引入現代化的洗手間。
民宿引入現代化的洗手間。

復修村屋保留了不少原始布局,包括天窗。其中一間村屋的業主勝哥便表示,小時候最喜歡爬上閣樓。他指出,村屋修復後,吸引已移居的村民回來探望。現時村內仍有不少廢棄村屋,牆身傾側,他感慨村民再不着手修理,幾年後便悉數崩塌。

閣樓的天窗。
閣樓的天窗。

村屋的業主勝哥細訴當年的生活。
村屋的業主勝哥細訴當年的生活。

參觀的村屋上都有刻上「百子千孫」的橫樑,十分精美。
參觀的村屋上都有刻上「百子千孫」的橫樑,十分精美。

推導師培訓班 配合體驗村開放

在復修村屋期間,鄉郊基金亦在2018至2020年間推出客家生活體驗村導師培訓班,當中推出3個單元共12個活動,範圍涵蓋客家文化、生態農務及建築復修等多元化層面,培訓參加者日後成為活動導師,配合體驗村開放時擔任導師,課堂培訓約100人次,部分參加者完成課程後,選擇駐留荔枝窩工作。

在2022年夏季,鄉郊基金、荔枝窩村民、農組及不同本地深導遊機構開始於村中推行住宿體驗先導計劃。參加者透過體驗不同活動,然後參加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計劃。鄉郊基金於9至10月分別舉辦農務及生態的兩日一夜活動,多個村民組別亦先後設計農務活動、導賞及周邊村落活動與客家生活體驗村合作。在這個夏季,先後舉辦10多次體驗活動,參與及入住人數超過200人次,包括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

由港大合作打理的實驗農場。
由港大合作打理的實驗農場。

復修村屋上配有富有特色的配電箱,並以紅色標示該屋的位置。
復修村屋上配有富有特色的配電箱,並以紅色標示該屋的位置。

荔枝窩村逾400年歷史 鄉郊基金牽頭重整治理架構

荔枝窩位於新界東北沙頭角,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大約400年前由來自中國大陸的兩個客家氏族──黃氏和曾氏建立。經追溯,曾氏及黃氏宗族的祖先來自東莞,曾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北方的山東,而黃氏家族的祖先在明朝的軍隊中任職。黃氏後裔在朱門田定居,與曾氏成為鄰居。其後,黃氏家族在荔枝窩開墾土地,邀請曾氏家族共同定居荔枝窩。

隨着荔枝窩人口的擴大,黃氏家族第四代遷往鎖羅盆,並繼續留有一個支系,曾氏家族分散到牛屎湖及小灘。另一位黃氏家族從坑子經大鵬海路遷至大鵬,於1904年遷往上水的松柏朗。因村民的日常需要和防禦萌生了沙頭角地區村莊之間結盟的需要。荔枝窩與附近的其他6個村莊結盟,鎖羅盤、三椏村、梅子林、蛤塘、牛屎湖、小灘組成「慶春約」。由於荔枝窩村位於這些村落的中心,成為聯盟樞紐的核心。

因村民的日常需要和防禦,甚至設有炮台。
因村民的日常需要和防禦,甚至設有炮台。

村內更有高約25米的樟樹,因形似5隻手指而獲名為「五指樟」,日軍侵華期間,曾經攻入這裏的村落,並砍掉其中一隻「手指」,激起民憤,在村民保護下才得以保留剩下的部分。另外,村口亦有一株空心樹,獲譽為「空心樹王」。

村口偌大的空心樹。
村口偌大的空心樹。

在70至80年代,荔枝窩村大量人口離開村落到外發展,幾近成為廢村,其後獲鄉郊基金牽頭,與港大、滙豐等團體合作,在荔枝窩村重新整理治理架構,才成功推動政府在2017年成立鄉郊辦,並獲撥款10億用於鄉村振興,進行相關的保育及活化工作和小型改善工程。

勝哥與外來定居的新村民合影。
勝哥與外來定居的新村民合影。

黃女士在村口檔賣食物,記者邀請她與爸爸合影,場面十分溫馨。
黃女士在村口檔賣食物,記者邀請她與爸爸合影,場面十分溫馨。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