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陸地面積約9600000平方公里,擁有長達18000公里的海岸線,島嶼也有5000多個。東南面臨黃海、東海及南海,接連太平洋。嶺南南面接太平洋,由汕頭延展北部灣,海岸線長約6096公里,差不多是我國海岸線的三分之一。數千年來,海洋文化與嶺南文化、粵港澳大灣區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何謂海洋文化?
參考《嶺嶠春秋──海洋文化論集》,眾學者對「海洋文化」一詞的定義,並沒有共識。正如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歐初會長所說,海洋文化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他認為各位學者的說法都是有根有據,只是視角的不同而已。
曲金良(2003)謂:「海洋文化,就是有關海洋的文化;就是人類緣於海洋而生成的精神、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化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係及其產物。」
陳濤(2003)對海洋文化的界定:「海洋文化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長期的海洋開發實踐活動中逐漸積澱而形成的具有獨立屬性的成員,具體表現為人類在認識海洋、理解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以及調試人──海關係中所形成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
劉桂春、韓增林(2005)為海洋文化下一個定義:「沿海地區人民在長期依仗海洋從事經濟、政治、文化等活動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海洋特性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以及在此基礎上生成的體現藍色文明的海洋型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習俗、社會經濟、法規制度、教育科技和文化藝術等形態。」
張紓舒(2016)認為:「……只要是人類文化中與海有關的文化就是海洋文化。因此海洋文化不僅僅存在於沿海地區,一些內陸地區興建媽祖廟或天妃宮來信奉海洋信仰,也是屬於海洋文化的範疇。海洋文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類文化,是人海互動所產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徐傑舜(1997)表述:「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受海洋的影響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就是海洋文化。」徐教授提到基於不同的國家、民族、地理、經濟及所處海洋的不同,形成了林林總總不同的海洋文化。例如以地理環境來分類,則有海島海洋文化……等,若以國家來分類,則有中國海洋文化等。筆者將中國海洋文化細分為大灣區海洋文化。
綜合上述學者對海洋文化的定義,各人有各人的理據。廣義來說,眾學者所下的定義均可取。
大灣區與海洋文化
粵港澳大灣區由九市二區組合而成,九市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二區即兩個特別行政區。九市二區均與海洋文化有密切關係。溯古尋根,顯示了古嶺南人(其中有古越人)與海洋文化是淵源甚深。如古代中國航海的石錨於北美加州淺海發現,又西沙群島發掘出古越人的文物如梯形石斧等。古越人文物的出土,都可佐證。
而粵港澳大灣區大部分區域位於五嶺之南的嶺南,位處濱海區域的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大灣區的特色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正因為大灣區的地域、民俗、人緣、語言、文化等都相近和同源。九市二區的城市除了位處海岸如香港、澳門,亦有城市位處非海岸帶,如肇慶、佛山等,它們都有河道連接通往大海,水路及陸路交通四通八達。這是灣區經濟特點之一。
大灣區海洋文化
邱文彥、胡興華(2020)謂:「海洋文化包含海權思想、國際貿易、自由經濟、民主政治與文學藝術,具有流動性、開放性、多元性、包容性等特質。」剛好與李權時、李明華、韓強(2010)所指的嶺南文化的基本特徵如重商性、開放性、相容性、多元性、創新性、務實性、享樂性及直觀性。大有相同之處。未知此為海洋文化影響嶺南文化,抑或互為影響,則有待研究探討。由此可見,海洋文化與大灣區關係非常密切。
結語
大灣區海洋文化有着它的特點,從經濟角度看,全世界的經濟總量約60%是處於海港地區,因而產生了灣區經濟,而大灣區的發展就是負起成為繼世界三大灣區之後的第四個經濟灣區的使命。
參考書目:
- 曲金良 (2003)。《海洋文化與社會》。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頁26。
- 邱文彥、胡興華 (2020)。〈海洋文化概念的初探〉,載:《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第8卷第1期,2020年,頁1-30。
- 李權時、李明華、韓強(2010)。嶺南文化。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
- 徐傑舜 (1997)。〈海洋文化理論構架散論〉,載:《嶺嶠春秋──海洋文化論 集》。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頁61。
- 張紓舒(2016):〈中國海洋文化研究歷程回顧與展望〉,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頁32-41。
- 陳濤 (2003)。〈海洋文化及其特徵的識別與考辨〉,載:《社會學評論》,第1卷第5期,頁81-89。
- 劉桂春、韓增林(2005)。〈我國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徵及其意義探討〉,載:《海洋文化與管理》,22 (3) ,頁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