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的紅綠燈

大家在揣摩管教準則時,可以參考馬路上紅綠燈的概念;當行人見到綠公仔人像過路燈時才可橫過馬路,紅燈便要停下來;路上的車輛也要遵守交通燈號,才可以使大家有秩序及安全地生活。

現在很多家長非常着重子女在成長階段能有開心愉快的童年,縱使自己時間及資源不足,仍然希望給予子女有足夠學習的機會及自由探索的空間,因此在家中很少設立一些規範,有些家長更會千方百計地遷就子女。

每位老師都會要求學生遵守校規,不講粗言穢語、不偷竊或不欺負同學等;但在過去10年已有不少學童違犯了校規的案例,當他們被老師發現及懲罰時會突然間情緒爆發,不能接受任何懲處!

更有家長支持子女的做法,對教師及學校發出律師信,要求撤銷一些記他們子女缺點的安排;背後可能有複雜的因素,有些可能是教師真的犯了錯,但也有一些家長確實過分維子女的尊嚴,企圖免卻子女受到責罰,影響升學及未來就業的前途。

紀律與身心平衡

事實上,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而介乎國法與家規之間,就是校規;當家長不強調家規,也不容許學校協助子女遵守校規,當子女長大成人對社會法規意識薄弱,日後觸犯法律的風險就會大大提高!

也有一些家長高舉朱子治家格言或明確設立一些家規,經常控制孩子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看電視、什麼時候溫書、什麼時候休息等;家長認為子女守規的意識必須從細微處着眼,從小養成紀律的習慣。

但家長也需要明白強調紀律的標準同時,亦絕不能忽視子女在身心的個別差異,有一個8歲女孩每餐吃飯都需要兩小時,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做功課或溫習!也有一名資優兒童,被家長強迫每天溫書面做成很多情緒及行為問題,形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面。

在21世紀,不論是家長或老師都必須引導孩子通過家規、校規建立紀律的意識及習慣,但也必須同時考慮孩子的個別差異,才能真正建立孩子遵守規則的能力及動機,讓孩子真正健康愉快地成長。

大家在管教孩子時,只有絕對的對錯,孩子只有可以或不可以做的兩個選擇,沒有中間點,成長中就欠缺了彈性;我們需要懂得中庸之道,亦需要執其兩端,明白強硬管教與千依百順的後果,而採取恰當的準則推行家規與校規,就能建立自律的意識及能力。

掌握黃燈的好處

大家在揣摩管教準則時,可以參考馬路上紅綠燈的概念;當行人見到綠公仔人像過路燈時才可橫過馬路,紅燈便要停下來;路上的車輛也要遵守交通燈號,才可以使大家有秩序及安全地生活。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子女自幼開始運用「紅綠燈」的教導方法,明確申明一些家中要遵守的規則,也有如朱子治家格言的修訂版,適合自己家庭文化及子女的心智,嘗試從子女年幼開始感受及明白一些小量的家規,從小建立自我管理的習慣。

家長在教導子時,運用紅綠燈的概念時,需要掌握黃燈的好處,情況有如在球場上球證的紅牌及黃牌;家長應用黃燈就是給與自己及子女在遵守家規時的心理彈性,讓子女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當家長要子女收拾玩具時,給與子女時間,提醒5分鐘後要收拾好玩具;又可以數20下後完成清潔雙手等。而家長就有如紅綠燈的柱,在適當的行為或活動設立紅綠燈,而家長也不需要在任何事項都設立,情況有如某些馬路是不需要任何燈號一樣。

還有,家長適宜在家中真正設立「綠燈區」,明顯在家中劃出一個可以讓子女自由探索的區域,讓他們可以在這私人空間的牆上繪畫,也在此區內收藏一些個人物品,而家長在不會強調整齊,當然區域的大小就視乎個別家庭狀況而決定。

若設立這類「綠燈區」,家長就會更容易設立及執行家規,讓子女更能關注及遵守在家庭中的紅線,究竟哪些地區是不可以進入,什麼行為是違反了家規,家長可以預告子女違反家規的後果,如禁止使用綠燈多少天或取消什麼權利。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