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巨星二合一的身份

資產的一買一賣才是股權投資人的技能和專業職稱,持有期當中的附加值當然也很重要,但每當當事人成為當局者後,就經常會有角色混淆,墮入外行人管內行人的誤區。

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的主營業務,是購買別人部分或全部的業務;在一般的預設情況下,根據合約,這些買入的舉措,是會統統的、一個不留地通過上市或私人轉讓、分多個階段或一步到位地被最終處置出售。然而,在觀察和研究這類投資機構的行為時,分析師常會忘記這個雙重身份,有時連當事人也會茫然入局,造成當局者迷。

私募投資的職業宣稱

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首先是資產的購買方和出讓方,這種二合一的身份,把應該屬於他們作為看家本領的專業宣稱,與其他行業,如資本密集型汽車製造商、接受存款和發放信貸的銀行、專注科研和力求創新的生物科技公司、代碼滿密和版本迭代的軟件發展商,或講究吸引眼球和依賴刹那靈感的消費品牌等等的企業,區分開來。

這些股權投資公司之所以可以揚名立萬,是因為他們善於選擇交易的時機,有那種經常會被過於簡單化、概括地説成為「最初低價買入,最終高價賣出」的本領。

在一買一賣當中的過渡期,私募股權投資人亦將密切關注手上資產的經營效率,而反過來汽車製造商……消費品牌也會關注趴在賬上的現金或負債的收益和效率。股權投資人在需要時會對資產進行加持給力,能做到的肯定會盡力做,這是資本的屬性。然而,股權投資者不應該、也不能聲稱同時擁有從汽車的製造……到汽水飲料的配方研發等多個行業中,能打敗對手的專業能力,把自己說成是經營之王;反過來,造車的、買汽水的,不管規模多大、資產中有多少的資金用作長期投資,也不應、不能宣稱自己是投資聖手,能點鐵成金。

因此,真正能讓私募股權投資者與眾不同的,是他們相對於其他的資產管理者而言,能夠為最終的儲蓄,即一個經濟體內的存戶,或通過集腋成裘而化身的機構投資者,創造超額的、經風險調整後的淨回報。只有當這些存戶或機構投資者從投資到別的資產管理公司,如汽車製造商、汽水罐裝品牌、二級資本市場上的投資基金等所能獲得的回報,比不上投資在私募股權上所能夠穩定獲得的回報,這些股權投資人才能繼續向存戶、機構或高淨值投資者籌集資金、聘用人才和擴大資產管理的規模,把巨星的光環延續。

局內人墮入誤區

所以,資產的一買一賣才是股權投資人的技能和專業職稱,持有期當中的附加值當然也很重要,但每當當事人成為當局者後,就經常會有角色混淆,投資人以為自己作為股東,有權力行使管治權,就代表自己可以為所「應」為,對車門該怎麽造……汽水應如何調,每事問、凡事管,墮入外行人管內行人的誤區。

持有期的加力,是最初而且最好是低價促成的購買,以及是後面的、最終的、最好是最高價而沽的處置等行為衍生的過渡元素。是購買這個行為帶來一切的所有權或參予權,而處置出售,就為前面的工作埋單,使得下一個迴轉變得可能,社會資源才會再度被優化和升華。

買,要加上賣,才能周而復始地遁環再生。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