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之原則與形式──也談某類本地評論

孝道之行,刻不容緩,在此我們最爲需要的,是常識和共識。

承接上文:〈現代社會的孝道──從福建小學推行「孝道」課程一事說起〉

現狀雖然令人擔憂,但事在人為,我們並非無法改變現狀,而是有沒有去做和如何做,以及社會上能否取得共識。如上文所述,我們不可能將這個重擔完全交給家長,在社會運作模式和主流氣氛下,家庭的功能微乎其微,兒女為中心的家庭模式也不可能改變。家長固然仍可予以孝道教育,但是前提上必須有大環境的配合與支持。

故此,學校的角色依然相當重要。學校是學生社教化(socialization)的重要場所,現今孩子早熟,不再單純天真,早就不相信白雪公主式的童話故事,家長的權威已然邊緣化。因此,學校(包括老師和同學)對於孩子的影響力,反而更大。真的要推行有效的價值和孝道教育,必須從學校做起。如果籌劃妥當、計劃周全,形成良好社會風氣,肯定能予孩子正面影響。如果有關當局可以予以支持和配合,效果肯定更佳。

既然如此,福建附小推行孝道,肯定是一個重要突破,在目前沒有多少學校實施孝道教育的情況下,走出了重要一步。如果能夠完善機制、形成規範,以及持續執行,肯定對學生、家長和社會,均大有裨益。就如校長所說,通過孝道教育,令學生開始懂得「關注父母,走出自我」,這也該是每一位正常家長所渴望達到的效果。

方針既然已定,那麽剩下的就是細節和操作上的事項。無論是任何方式,諸如跪拜、斟茶等等,都是形式上的問題,如校長所說,目前都是嘗試階段,會隨着具體情況和效果,以及各方建設性的意見,予以改善修正,予以精益求精。 原則是最難擬定,最難把握,定好了大方向,剩下的形式和方法,就應該不是什麽大問題了。

深具本地特色的評論方式

有關孝道課程事件的討論,衆説紛紜,各有高見。但是我們需要留意兩個原則:

第一,本末不能倒置。推行孝道是本,具體方法是末,原則和方法不能混淆,也不能因爲對方法上的不解和質疑,而反過來否定推行孝道。梁繼昌校長就相當擔心這類本末倒置的思路,因爲會導致本質的扭曲,從而形成「點解要孝順父母」的錯誤觀念。

第二,形式和方法相當重要。持否定或質疑的聲音中,有一種思路頗爲突出,認爲形式並不重要,心中有孝就已經足夠,故此出現了以下留言,

第一,「孝義永在心」;
第二,「孝順雙親表於内心,非表現在外!」;
第三,「孝本是人之天性,百行之首,矯情造作之擧反令其純樸本質受污染。」;
第四,「不能愚孝」。

「内心足矣,無需形式」的論據,讀起來琅琅上口,很有感染力,有助傳播。但如細心思考,如此論述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 該論據並不符合人類文明中的主流運作,形式向來就是鞏固價值觀念的主要做法,涉及政治、經濟、宗教、軍事、教育、婚事、葬禮等等重要範疇,無所不在。我們要反對的是形式主義,即徒具形式,卻毫無内容,譬如缺乏内容的諷刺謾罵。

第二,形式和内心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毫無衝突。兩者兼備是最爲理想,但在兩者均是匱乏的情況下(如内心無禮,行動上也沒禮貌),從形式入手,乃合情合理的做法。例如孩子如果養成每天向老師和父母主動打招呼的習慣,本來被動不願,但日積月累,形成習慣,孝道也因此形成。

光憑内心想法,卻沒有具體行動,那麽一切都是空話和徒然。

教育孩子,從形式入手,乃合情合理的做法。(Shutterstock)
教育孩子,從形式入手,乃合情合理的做法。(Shutterstock)

「孝義永在心?」

在此順便補充,「孝義永在心」之論述本質上缺乏意義,接近空話。

上司問下屬業績,下屬不可能回答「業績永在心」;英女皇逝世,群衆往英國大使館悼念,根據上述邏輯,是否也能予以否定和諷刺,因爲「尊敬永在心」;孩子忤逆父母,父母激得扎扎跳,傷心欲絕,孩子是否也能用「孝義永在心」作爲辯駁?請問哪位家長可以接受?哪位賢達予以贊成?

我們的社會,充斥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述方式,蔽人眼目,但其邏輯性和應用性,均甚為薄弱。

「孝義永在心」這種論述,很可能源自近年盛行於本地的一句流行語──「在心中」

如此簡約俚語,固然有助表達某種内心感受。但在簡化過程中,很可能將忽視了更為廣泛和精確的用詞,例如「肝膽相照」、「莫逆於心」、「情投意合」、「心神領會」、「達到共識」、「心照不宣」、「心領神會」、「心心相印」、「取得共識」、「盡在不言中」,甚至是「無聲勝有聲」。

以上每一組詞語,既包括了「在心中」的意思,且涵義更爲豐富,各有千秋,也各自不同。我們能夠將這些詞語都簡化為「在心中」嗎?

語言與思考密切相關,前者的過度簡化,有可能影響後者的複雜運作,更會將複雜變成簡單,從而得出過於空泛,甚至錯誤的結論。俚語用詞,固然有助表層溝通,但不利較爲複雜深入的思辨。

另外就是「孝本是人之天性」的論述,如此願望相當美好,但肯定脫離現實。上文已經提出論據,證明孝道並非天性,自私才是孩子的本性。唯一具有良好天性的,只有父母之愛和無私付出。

至於是否「矯情造作」要看具體效果,而不是某種形式。一個忤逆父母,毫不感恩的逆子,是否也能夠大言不慚的告訴父母,他之所以不孝是因為如此做太過「矯情造作」,很不適應呢?

最後就是「不能愚孝」。這個説法看似合理,但與現實基本上毫無關聯,更脫離實際。香港的現實是「過度自我為中心」和「過度不孝」,離「愚孝」有着兩萬五千里的距離。就等於一個乞丐長期飢餓,營養不良,社工考慮給予一些基本營養品,正在張羅之際,有人經過如此評論──「不能營養過剩,更不能浪費食物,暴斂天物」。

合理嗎?正常嗎?

本地某類評論模式有一明顯特徵──關注細節,忽略整體;吹毛求疵,忽略原則;無限上綱,主次不分。如此有何後果呢?那就是本來是大方向正確的政策和做法,因爲以上評論模式而事倍功半,甚至議而不決,胎死腹中,白白浪費時間和無數資源。

某些人評論起來明顯只關注細節,卻忽略整體、原則。(Shutterstock)
某些人評論起來明顯只關注細節,卻忽略整體、原則。(Shutterstock)

孝道之行,刻不容緩

爲了解釋學校推行孝道課程,福建附小的校長公開信中,援引諸多中西方對於孝道的看法,以及其他資料,希望大衆明白推行孝道之目的。

其實,我們只要稍爲冷靜,想一想現實社會的具體情況,答案已一清二楚,無須過多解釋。

我們這個時代,肯定是人類歷史上,對孩子付出最多,但孝道上卻是最爲缺乏的年代。如此不但影響到家庭關係,也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個人素質。我們只要看看本地商界僱主對新一代如何評價,就知道缺乏價值觀和孝道的社會之後果會是如何。

在如此先天不良,後天不利的情況下,推行孝道教育,是合情合理,刻不容緩的舉措。透過孝道教育,可以喚醒孩子的感恩意識、減少自私、改善人際關係、學會自重自愛,更能夠明白自己在的群體中的身份和責任。

説來唏噓,近年青少年心理素質薄弱,一遇到困難,很容易傷害自己,嚴重的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切都是從自我出發,忘記了其他出路,也忘記了家人和親友,如果他們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還會傷害自己嗎?這難道也是「奴性思維、奴性教育」嗎?

説來唏噓,所謂「罵人容易解釋難」、「破壞容易建設難」,一句「奴性教育」,既不需分析架構,也無需具體證據,更不需引經據典,邏輯分析,輕輕的一句話,就能夠將如此複雜的現象,予以醒目標籤,順利吸引眼球,造成負面影響,且不用負任何後果。

如此對個人發洩相當有利,但對整體社會、對家長群體、對我們的下一代,肯定毫無裨益。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共識和行動,將推行孝道視爲香港教育政策中的重要一環。只有在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攜手,長期推廣,市民予以支持,給予建設性意見,不斷改良,才能從根本上逐漸恢復孩子的禮貌禮節和感恩之心,才可以從根本上改善下一代的素質和本質。

孝道之行,刻不容緩。

在此我們最爲需要的,也許是常識和共識。

孝道教育 2-2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