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管治的鏡子

特首李家超勒令官員調查MIRROR演唱會事故,反映出香港政府以民粹取代民主。

香港特首李家超上任至今不足兩個月,現在當然不宜對其管治做結論或給予評斷。然而在這50多天,有些事件、場景和畫面,就算稱不上是「關鍵時刻」(defining moments),也揭示了若干真相和透露了某種實情,令我們更明白今日的香港和特區政府。

MIRROR事件與娛頭治港

在香港,一如其他先進城市和發達國家,工業意外是生活的日常(a fact of life)。勞工處統計,2021年全年工業意外多達8865宗。既是如此,為何在演唱會發生的屏幕鬆脫擊中舞蹈員事件,會得到李家超高度重視?事故發生後兩小時,他就發表聲明表示震驚,並要求文體旅遊局調查。其後更勒令局長級官員介入,說要「確保調查深入、全面而迅速」。

原因很簡單,演唱會的主角是香港目前人氣最盛的男子組合MIRROR,事件因而順理成章地成為報章娛樂版與娛樂網站的頭條新聞(簡稱「娛頭」)。李家超與他的團隊大概是「讀娛頭而知民意」,於是「急市民所急」,動用政府龐大資源,施展雷霆手段,勢要保香港人頭號偶像的安全。這不是「民意治港」,而是「民意治港」的民粹版和粗糙版「娛頭治港」。

《經濟學人》的傳奇編輯白芝浩(Walter Bagehot)說,有關政府的事務沉悶一點是好事不是壞事,證明政府的運作良好(Dullness in matters of government is a good sign and not a bad one, an indication of its success)。李家超永遠掛着一張撲克臉(poker face),說話之乏味前任無一能及,但管治風格原來如此有「娛樂性」。

《經濟學人》的傳奇編輯白芝浩(Walter Bagehot)。(Wikimedia Commons)
《經濟學人》的傳奇編輯白芝浩(Walter Bagehot)。(Wikimedia Commons)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管治者要懂得辨別輕重緩急。MIRROR事件令人不得不質疑李家超的分寸感(sense of proportion)和公平意識(sense of fairness)。早前母嬰健康院一場塌閘事故奪去一名女保安員的性命,政府的冷處理本是常態,但在MIRROR事件之後,卻顯得麻木不仁。公共行政始終不是娛樂事業,何須嘩眾取寵至此?

這當然跟香港的政局有關。隨着《國安法》實施、完善選舉制度和落實愛國者治港,香港人的政治參與大大削弱,香港政治的民主成分嚴重稀釋。這一點,特區政府當然心裏有數。李家超是怎樣當選特首的,立法會議員又是如何選出,他們自己心知肚明。特區政府要在缺乏認受性和民眾授權(public mandate)的基礎上有效管治,便想到以民粹代民主,目的是要製造「與民同心同行」(on the side of people)的觀感。

於是香港市民看到「高層介入MIRROR事件」這場管治鬧劇。更諷刺的是不旋踵又出現粉嶺高爾夫球場爭議,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呼籲外界不要「扣帽子」,以「權貴」來形容香港高爾夫球會,又表示所有擁有高球會會籍的行政會議成員不會參與相關決定。王爾德說,「最難做的姿勢是不擺姿勢」(To be natural is such a difficult pose to keep up)。很明顯,對香港的管治者,故作民粹才是「最難擺的姿勢」(To be populist is such a difficult pose to keep up)。

屏幕鬆脫擊中舞蹈員事件發生後,政府迅速派人調查。(政府新聞處圖片)
屏幕鬆脫擊中舞蹈員事件發生後,政府迅速派人調查。(政府新聞處圖片)

跑龍套的副司長

我當然知道,政務司副司長是中央任命的主要官員。可是,看到卓永興為宣傳「政府打擊衛生黑點計劃」到旺角住宅區的後巷巡視,在鏡頭前高呼:「嘩,這是何物?這不是『小強』、不是『米奇』?」想到的竟是沈從文一篇文章《跑龍套》。

他這樣寫:「跑龍套在戲台上像是個無固定任務角色,姓名通常不上海報……凡事照規矩行動,隨後才必恭必敬的分站兩旁,等待主角出場……即永遠是配角的配角,卻各樣都得懂,一切看前台需要,可以備數補缺……一般要求一個戲劇主角,固然必需聲容並茂,才能吸引觀眾,而對於配角唱做失格走板,也不輕易放過。」這不就是一眾副司長、副局長以至政治助理、常任秘書長及其副秘書長沒有寫出來的職位描述(job description)嗎?

今屆特區政府推行的公務員改革會取得成果嗎?這個問題太樂觀,比較實際的問題是,今屆特區政府有多大決心推行公務員改革。從在競選期間李家超提出引進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簡稱KPI)一刻開始,我已經不存厚望。今日龐大、還在不斷膨脹的公務員體系是一隻巨獸,豈是KPI這低級武器所能馴服?

若真的有決心撥亂反正,政府應考慮用電子和數碼方法監察公務員的工作和生產力。香港公務員最為人詬病之處,是他們不受監管。在一個幾乎什麼都可以準確量度的年代,他們的表現仍然沒有人量度。

這與當下的管理潮流背道而馳。以美國為例,10家最大的私人企業之中,8家已採用精密的電子系統追蹤員工的生產力指標(productivity metrics)。佼佼者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貿易商亞馬遜(Amazon),它以先進的數碼裝置逐分逐秒監測全球120萬員工的生產力,既是很多人聲討的對象,也是很多公司學習的榜樣。

今天在家工作愈趨普遍,未來甚至會成主流。如何準確監察員工表現和量度他們的生產力,成為管理層的一大難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生產力數碼監察系統」(digital productivity monitoring)自然成為及時雨。公務員生產力缺乏監管由來已久,是時候對這個問題下重手了。

卓永興(中)為宣傳「政府打擊衛生黑點計劃」,刻意到旺角住宅區的後巷巡視。(政府新聞處圖片)
卓永興(中)為宣傳「政府打擊衛生黑點計劃」,刻意到旺角住宅區的後巷巡視。(政府新聞處圖片)

原刊於《亞洲週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林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