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殺校」的必要性?

可能出現的殺校策略,多以家長選擇為由,以非專業力量扼殺辛苦營建起來的專業事工,那是至為愚蠢的浪費。

生源不足再度來襲。移民令各級學生流失,加上之前「零雙非」政策帶來的後果,新學年收生不足猛然爆發。本來情況是可預料的,不論什麼原因都好,情勢比原先預料的惡劣;今年小一級、中一級收生已重現多年前的嚴峻狀況。一時間風聲鶴唳,縮班殺班夢魘再度降臨(註)

多年前教育局斬釘截鐵地講沒有殺校政策,筆者認同。但「殺校」這個字眼早已在教育界和非業界中廣為人知,為方便起見本文選用「殺校」,代表因學生人口下跌,加上家長選校意願所引致學校最終因收生不足而關閉的事件。

試從積極角度看殺校

澄清過「殺校」的含意後,現嘗試積極地思考其「好處」。最多人提到的善用資源或許是最直觀的好處。整體學生人數下降又保持每個學生成本不變,殺校可以令教育開支減少,省下來的資源可以轉投老人、福利、建屋等公共開支之上。

再者,社會上時常出現非議教育界的說法,或教學不用心、或關愛不專業、或行政犯規以權謀私等等弊端,趁此機會對這些敗類手起刀落,予以排除,豈不快哉?這亦有助提升教學專業人員的水平。每年大學教育學系培訓出不少新血,清除敗血可能產生良好的副作用,讓更多畢業生有機會入行,有助降低教學團隊年齡,增添活力。

當前社會某些行業、職位久候未有適合人手填充;下崗的教學人員亦可搖身一變,從人生一扇新的窗口重新出發,或者可謀得一片新天地。

當出現大量空置校舍後,政府將之改建成福利設施如日間老人中心、基層住房、地區醫療站等,甚至納入土地表供地產發展、買地建屋;任何一個新動向對整體社會,似乎都是利多於弊。

殺校為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

上述的種種,可能要抽離教育界身份後方可看得見!同樣盲點在對立的一方也會出現。

過去十多年來就收生不足、縮班殺校的壞處都討論過不少,多數從教育人員角度去看。不論失去伺機提高師生比、令良好教學經驗流失、把已發展起的支援弱勢基層的優勢丟掉等等,都只是業界中人的關注,社會層面樂於持有相若觀點的始終是少數。

其實這些何嘗不是社會層面的缺失?認真再加思索,某程度上就是削減本港社會的整體優勢,而且是一經執行無法復原的不歸路。教育是百年事業,過去本地所營建的教育,之於華南地區是有着不一樣的優勢,失去肯定是不利。

對於內地而言,香港華洋雜處是個利好之勢,中國除澳門之外無另一個地方可以媲美。除英語外相對自由及開放的校園氣氛,內地是完全無法複製到;這是一國兩制所賦予的空間,也是內地尖子熱愛來港升學原因之一。對於東南亞華僑,香港的位勢與台灣頗為相似;不過香港西化程度仍然比台灣高,加上香港與內地、澳門的緊密連繫是台灣無法比擬的。

可是,香港從未有在中小學基礎教育產業化花過腦筋,現時機會來到都不加以應用;殺校的現實或許變成斷送走一個可供發展的機會。試從相反角度再想想,當我們熱衷要求年輕人跑去大灣區發展,將大灣區新一代引入本地接受教育後再送回當地工作,期間香港藉提供教育服務而賺回成本價,有何不可?

沒有其他殺校的策略嗎?

筆者不反對殺校,只是反對切香腸式由弱勢學校殺起,那是自毀長城的一着;要殺應由每個組別學校中辦得不夠好的殺起。可能出現的殺校策略,多以家長選擇為由,以非專業力量扼殺辛苦營建起來的專業事工,那是至為愚蠢的浪費。其次,除殺校仍有不少空間可供借用,為當前危機尋找出路;可惜過去幾年的安穩期中,當局未有超前思考。

註:2021年11月17日,〈生源警報響起,老調又再重彈〉

黃冬柏